第二章 碾平世界的10大動力(2)

第二章 碾平世界的10大動力(2)

第4大動力——上傳(uploading),駕馭社區的力量阿蘭

科恩還記得他成年後第一次聽說「阿帕奇」(Apache)的情形(這並不是什麼西部牛仔和印第安人電影中的台詞),那還是在20世紀90年代末網絡經濟的繁榮時期,他當時擔任IBM的高級管理人員,負責正在興起的電子商務業務。科恩回憶說:「我率領的工作團隊每年的預算為800萬美元。我們當時和微軟、網景、甲骨文、太陽微電子等勁敵在電子商務領域開展競爭。IBM還有巨大的銷售團隊專門負責銷售電子商務軟件。一天,我問手下的一個研發主管,『傑夫,請告訴我這些電子商務系統的研發過程。基礎的網絡伺服器是什麼?』他對我說,『是阿帕奇。』聽到這個詞,我首先想到的是以飾演西部片中硬漢出名的約翰。韋恩。我問,『什麼是阿帕奇?』他回答說是網絡伺服器技術的一個共享軟件程序,是網上一些人在開放源的聊天室里免費提供的程序。我被震驚了。我問道,『那你怎麼購買呢?

『他說,』我不知道——但現在還沒出過什麼問題!『這就是我第一次聽說阿帕奇……「

他繼續說:「你們應該還記得,當時微軟、IBM、甲骨文和網景都在努力建立商業網絡伺服器。這些都是大公司。忽然之間我的下屬告訴我,他可以從網上免費下載這些伺服器!這就好比說,你本來是讓所有這些大公司的主管負責策劃戰略,可現在忽然變成由這些聊天室里的傢伙掌管天下。我不停地問,『誰在運營阿帕奇?我的意思是,這些傢伙都是什麼人?』」的確,這些聊天室里的傢伙在決定他們和你要用的軟件,因為這些傢伙組成的社區正合作設計新的軟件,然後將其上傳傳向世界。這被稱作社區開發軟件。

但是,由於以平坦世界為平台,越來越多的傢伙通過網絡貢獻自己的新聞和些許看法,而不是通過報紙這個中介。這就是所謂的博客(blogging)。圖書館里的一些傢伙組成的社區在寫自己的百科全書,將它們上傳傳向世界,來取代傳統的書本樣式的百科全書,甚至取代像微軟電子百科全書的數字百科全書。這就是所謂的維基百科(Wikipedia)。

宿舍里的傢伙越來越多地把自己的歌曲、視頻、說唱音樂和評論奉獻給你、我以及全世界的人,來取代音像店和傳統節目提供者。這就是所謂的播客(podcasting)。

亞馬遜網站的傢伙開始越來越多地自己寫書評,躋身全球最重要的書評者之列,消弱了《紐約書評》及《紐約時報書評》這些傳統書評者的壟斷地位。我懷疑,亞馬遜網站很快就能在網上發表你的整部書。eBay網站上的傢伙也已經在創建虛擬商業社區,他們通過頒發星星來確定賣方和買方的可靠程度。在基地組織的恐怖主義者也不斷上傳自己的新聞報道、恐嚇和演講,不等英國廣播公司或哥倫比亞廣播電台採訪他們,他們就通過美國在線或MSN直接用恐怖信息供給你的電腦。

這些都是上傳的各種形式。平坦世界這個平台的創建不僅讓更多人能創作自己的內容,就創作內容開展合作;還讓他們可以上傳文件,以個人方式或作為自發社區的一部分將這些內容傳向全球,不用通過任何傳統官僚機構或組織。

這種個人和社區的新生力量經常可以免費地創造、上傳和傳播自己的產品和觀點,而不僅僅是被動地從商業企業或者傳統機構下載這些東西,這是對創造、創新、政治動員和信息集散流程的根本轉變。這種方式讓每一種轉變都成為從下而上、遍及全球的普遍現象,而不僅僅是從上而下的現象。無論是在傳統公司和機構內部還是外部,這都是事實。毋庸置疑,在平坦世界中,上傳正在成為合作中最具有革命性的形式之一。我們比以往更能成為生產者,而不僅僅是消費者。

我將上傳當作第四大變平因素是受到一篇優秀論文——《我們是網絡》(WeAretheWeb,2005年8月)的啟發,這篇論文的作者是《連線》(Wired)雜誌的合作創辦人同時也是「資深無黨派人士」凱文。凱利(KevinKelly)。凱利指出,在後網景時期,當互聯網以大規模出現時,網絡的帶寬和電話線是非對稱的:下載速度遠遠超過上傳速度。這個時代的教條是,普通人沒有必要上傳;普通人是消費者,並非生產者。

時至今日,新網絡模式下負責張貼海報的是BitTorrent(BT網站允許用戶上傳自己的在線音樂庫,同時也可以下載別人的音樂)……我們的通訊基礎設施僅完成從受眾到參與者巨大轉變的首要步驟,但是,那也是未來十年的發展方向。

凱利補充道,將來有一天,每個活着的人(平均起來)都將寫一首歌、編一本書、製作一個視頻、創造一個博客和設計程序,沒有什麼不可想像的……如果數據流動不對稱、但卻又利於創作者,那將發生什麼?如果每個人的上傳遠遠多於下載,那又將發生什麼?

長期以來人們假定,生產物質產品或者複雜事物需要官僚機構或組織。這種看法是,你需要從上而下的垂直整合才能做成事情並將它們傳播到世界。但是,平坦世界平台帶來的直接後果是,我們具備了可以上傳的新能力,這讓你可以獨自或作為社區的一部分生產出真正複雜的東西,並且不需要以前那麼多的官僚機構和金錢。

接下來,我將關注三種上傳形式:社區開發軟件運動,維基百科和博客/播客。

社區開發軟件社區開發軟件運動,也被稱作開放源社區。他源自這樣一種想法:公司或者特定社區應該讓人們可以從網上獲取源代碼這種能讓軟件運作的基本程序指令,這樣有能力做出貢獻的人就可以改進這些軟件,數以百萬的人也可以通過下載來滿足自己的需要。把這些社區想像為自由創作的工程師共同合作開發軟件的聊天室,每個人都為改善源代碼做出貢獻,並且只要他們遵照特定開放源社區的許可準則,每個人都可以使用這些源編碼。儘管這些社區的操作規則基本相同,但他們還可以被劃分為兩類。其一,我們稱為知識平民化社區,基本來說,只要認可援助的創作,社區中的每個人都可以將源代碼用作商業產品的基礎。這樣如果軟件後來被改進、改編和應用,你必須每次都認可原創社區的貢獻。其二,我們稱之為免費軟件社區,如果你在社區開發免費軟件代碼的基礎上創建和傳播任意衍生產品,你還需要將創新成果回報給社區。換句話說,你的衍生產品也應該免費。

我自己並不是一個計算機迷,在此之前也從未關注過開放源運動,但是當我真正注意到這一點時,我發現這確實是一個神奇的世界,到處都是自發形成的網絡社區和願意相互分享觀點並免費告知公眾的志願者。最早的社區開發軟件運動採用的是知識平民化的方法。知識平民化運動主要植根於學術和科學領域,科學家的自發合作社區長期以來一直通過私人關係聯繫在一起,後來網絡出現后,他們就通過網絡圍繞特定的科學或數學問題來分享他們的觀點。阿帕奇網絡伺服器就植根於這種形式的開放源。

我讓一個朋友——IT系統工程師麥克。阿爾蓋洛給我解釋為什麼人們會以這種方式分享知識或工作,他說:「IT人士都是非常聰明的,他們也希望別人能知道他們有多聰明。」發明網景第一個網絡瀏覽器的安德森對此也表示贊同:「開放源只不過是讓同行評審的科學(peer-reviewedscience)。有時候他們共向發現和科研成果的目的只是為了獲得榮譽,有時候他們是為了獲取商機,也有些時候他們只想增加世界上的知識儲備量。而同行評審是很重要的——開放源的目的就是要讓同行檢查,程序中的每個瑕疵、安全漏洞或不標準的地方都會被檢查出來。一些人還從挑戰微軟或IBM這樣的軟件巨頭中獲得成就感,因為可以證明他們能免費創造出更好的東西。」

為了更多地了解軟件開發運動的知識平民化形式,我開始在聊天室的傢伙當中開展調查。最後我找到了他們中的帶頭人布賴恩。貝倫多夫。如果說阿帕奇網絡伺服器是一個印第安納部落的話,那麼貝倫多夫就是部落里的頭人。他現在是CollabNet公司的首席技術官,這家公司主要為那些希望以開放源方式創新的客戶提供軟件。我來到他在三藩市機場附近的玻璃鋼材辦公室里,見到他后,我首先提出了兩個簡單問題:您從哪裏來?您是怎麼讓一群可能和IBM展開競爭的網絡怪才齊心協力創建開放源社區的呢?

貝倫多夫回憶說:「我父母就是在南加州的IBM公司相識的,我在南加州帕薩迪那北部的小鎮拉卡納達(LaCanada)長大。因為很多孩子的家長都在加州理工學院下屬的推進技術實驗室工作,所以從很小的時候起,我就在科研氛圍很濃的環境下長大。

我們的房子裏面總少不了電腦,我們也常用IBM早期主機中的穿孔卡片製作購物清單。

上小學時,我就開始製作基本程序,高中時我已經算是個電腦高手了……1991年我高中畢業,但在1989年互聯網剛剛興起時,一個朋友給了我他從網上下載到軟盤上的程序備份。這個名為Fractint的程序雖說是免費軟件,但卻不是什麼盜版,它是用來畫不規則碎片圖案的程序。當這個程序啟動時,屏幕上會顯示所有參與涉及科研人員的電子郵件地址,我注意到程序裏面也包括有源代碼。這是我第一次接觸源代碼的概念。這是你免費下載的程序,他們甚至連源代碼都給你了。

這讓我對程序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我認識到,軟件編寫的方式可以有很多種,並不像我以前認為的那麼枯燥——由專業的軟件開發者坐在主機旁完成信息輸入和商業化的過程。「貝倫多夫1991年高中畢業後去伯克利大學學習物理專業,但他很快就對課堂教學與現實生活的脫節感到厭倦,畢竟枯燥而抽象的理論知識和網絡中的新奇刺激相差太遠。他說:」我上大學的時候,同學們都用電子郵件相互交流,並且在網上的討論版發表對音樂的看法。1992年,我設立了自己的網絡郵件列表,關注的重點集中在灣區的電子音樂盛典上。每個人都可以在討論版貼貼子,於是我們開始討論不同的音樂活動和音樂節目支持人。我們說,『為什麼不自己邀請主持人並舉辦自己的節目呢?』於是這就成了一個集體項目。有的說,『我有一些唱片。』有的說,『我有音響系統。』還有的說,『我知道有個海灘,可以午夜時候在那裏辦個晚會。』到1993年時,互聯網還只是郵件列表、電子郵件和FTP站點(文件傳輸協議)。於是我開始收集各種關於電子音樂的材料,並計劃把他們放到網上讓更多的人共享資源。這時候我聽說了馬賽克(安德森開發的網絡瀏覽器),於是我在伯克利商學院的計算機實驗室找了一份工作,利用業餘時間研究馬賽克和別的網絡技術,在網絡論壇里和開發第一代網絡瀏覽器和伺服器的人交流。(網絡伺服器指那些讓個人可以使用家庭或辦公室電腦訪問「各種網站的軟件。比如,我們以一直在阿帕奇的伺服器上運作自己網站的亞馬遜公司為例。當你的網絡瀏覽器登陸亞馬遜的網站http://www.Amazon.com

www.Amazon.com時,瀏覽器第一個對話的軟件就是阿帕奇。瀏覽器讓阿帕奇尋找亞馬遜的網頁,然後阿帕奇就會給瀏覽器發回該網頁的內容。網上衝浪的過程實際是瀏覽器和不同網絡伺服器的互動過程。)

貝倫多夫回憶說:「我在論壇里看蒂姆。伯納斯。李和馬克。安德森的辯論,這是非常有趣的事情。我發現這些科研人員和我的音樂團隊存在共同之處,他們對開發出最早的網絡軟件有着共同的興趣。我將這一看法告訴給我的一個朋友(他是《連線》雜誌最早的僱員之一),他說,《連線》希望我能幫他們建一個網站。於是我就接受了這份每小時10美元的工作,為他們設立電子郵箱和他們的第一個網站——熱線網站……這還是最早推出網絡廣告的電子刊物。」

熱線網站希望能有一個需要密碼的註冊系統——這在當時是個很矛盾的觀念。

1997年在《沙龍》雜誌發表阿帕奇發展史的安德魯。里奧那多指出:「大多數網管都依賴伊利諾斯大學國家超級電腦應用中心(也是馬賽克網絡瀏覽器的誕生地,簡稱『應用中心』)開發的網絡伺服器,但是他們的伺服器不能按熱線網站的需要提供密碼鑒定服務。幸好應用中心的伺服器不受專利限制,這意味着所有人都可以免費獲得其源代碼。」於是,貝倫多菲發揮了電腦黑客的專長:他編寫了一個新的代碼作為應用中心伺服器軟件的補丁,問題就迎刃而解了。利奧那多評論說:「貝倫多夫並不是唯一聰明的程序員。在這個即將爆炸的網絡世界,別的網絡管理員也覺得有必要這樣做。

伊利諾斯大學的學生羅布。麥庫爾和馬克。安德森以及Lynx的作者埃里克。

比納一起被矽谷一家名為網景的公司挖走。與此同時,網絡並沒有停止發展,它繼續為網絡伺服器創造出需要應對的新問題。於是各種類型的補丁就像粘條一樣在寬頻上繁衍起來。「與此同時,所有這些補丁都在以一種開放源的方式讓一個新的現代網絡伺服器慢慢形成,但是所有人都有他/她自己的版本,在這裏或那裏交換補丁,因為應用中心的實驗室不能應付網絡出現的所有新問題。

貝倫多夫解釋說:「那時我幾乎跟一個退學的學生差不多。給《連線》建網站確實有很多樂趣,可以讓我學到比在伯克利更多的東西。我們給應用中心的工作人員發送伺服器的補丁,但沒有得到任何回應。我們的工作小組就這件事展開了一場討論。

我們說,『如果應用中心不對我們的補丁做出反應,未來會變成什麼樣呢?

『雖然我們還樂意繼續完善這一系統,但我們擔心得不到反饋,補丁也不能被整合。於是我開始聯繫別的交易補丁的人……他們中的大部分人都是互聯網工程任務組(theinternetengineeringtaskforce)的成員,負責設立最初的網絡應用軟件標準……我們說,』為什麼我們不自己把握未來,發佈能將所有補丁綜合到一起的網絡伺服器版本呢?『「他還回憶說:」我們察看應用中心伺服器軟件的版權規定。它只是說,如果能完善這些代碼,我們就會在伊利諾斯大學獲得榮譽,可是如果沒能做到,我們也不會受到責備。於是我們就開始創立自己的版本。雖然我們當中沒有人能全職從事網絡伺服器的開發,但我們相信,只要能以開放的形式交流合作,我們就能創造出比市場供應還要好的伺服器——當時實際也買不到這些伺服器。這些都發生在網景開始出售商用網絡伺服器之前,也是阿帕奇項目的開始。「

截至1999年2月,他們已重新改寫了應用中心的原始程序並且以「阿帕奇」

的名稱使他們的合作正式化。貝倫多夫說:「我選擇阿帕奇這個名字是取其積極含義。

阿帕奇民族是最後一個屈服於美國政府的民族。當時我們擔心大公司遲早會參與競爭並『教化』這塊最早的網絡之地,所以在我看來,阿帕奇是個很好的代碼名稱,也有人說這個詞一語雙關——因為正如APAtCHy(與阿帕奇的英文名Apache同音,意思是一個補丁組成的伺服器)的名字所表明的那樣,他們確實是在給伺服器打補丁。「因此從很多方面來說,貝倫多夫和他開放源的同事們——大部分人他從未見過,只是通過開放源的聊天室用電子郵件聯繫——已經創造了一個虛擬的、網上的、自下而上的、不被任何人擁有和不受任何人監督的軟件工廠。他說:」我們已經擁有一個軟件項目,但其中的協調和指揮卻是自然發生的行為,它由希望編寫代碼的人決定。「

我問貝倫多夫,這一切究竟是怎麼運作的呢?你總不能讓一群不受監督的人隨便將代碼放到一起吧?他解釋說:「大部分的軟件開發都包括一個由并行版本系統(concurrentversioningsystem,下稱CVS)管理的源代碼庫。我的電腦上也裝有CVS程序,我可以連接到CVS伺服器上並複製源代碼,這樣我就可以對其進行修改了。如果我覺得這個補丁是我希望和別人共享的,那我就會運行一個叫做『補丁』的程序,它讓我可以創造一個新的文件,將所有的修改都彙集到一起,這個新文件就叫做補丁文件。我可以將它交給別人,讓他們把它應用到自己拷貝的代碼上,測試補丁的效力。

如果我有使用伺服器的特權(僅限於一個被嚴格控制的監管組織),我就可以將補丁提交到源代碼庫,使其成為源代碼的一部分。CVS伺服器會紀錄一切…

…你可以讀取代碼庫的內容,但卻沒有權力改變它們。如果有人向源代碼庫提交了補丁文件,這個補丁文件就會被通過電子郵件發送到所有其他的開發商那裏,你將接受同行的監督,如果被發現有問題,你就要負責修改。「那麼這個社區是怎麼決定誰是值得信賴的呢?貝倫多夫說:」阿帕奇最初只有8個成員,我們相互信賴對方。隨着在討論區出現的新人和他們提供的補丁文件的日漸增加,我們慢慢也開始信賴他人,8人成員增加到後來的1000多人。我們是第一個得到企業關注和最早獲得IBM支持的開放源項目。「

《沙龍》雜誌的利奧那多表示,由於阿帕奇可以讓單一伺服器電腦上顯示數千個不同的虛擬網站——音樂、數據、文本——它開始「操控網絡伺服器市場」。

IBM本來要出售它自己的網絡伺服器GO,但後來卻只佔據了很小的市場份額。阿帕奇伺服器不僅技術水平更高,而且是免費的。所以IBM最後決定,如果它不能打敗阿帕奇,它就加入後者。你應該好好想一想。全球最大的計算機公司IBM認為它的工程師在開源方面的技術不及這些技術狂人,於是就乾脆放棄自己的技術並加入這些狂人的隊伍!

貝倫多夫說:「IBM一開始是和我聯繫的,因此某種程度上我就充當了阿帕奇的代言人。IBM公司稱,『我們想知道該怎樣利用阿帕奇,同時又不受網絡社區的過多影響,怎樣才能促進軟件開發的可持續發展,而不只是激起人們一時的興趣……』IBM的意思是說,這種軟件開發的新模式是值得信賴和彌足珍貴的,因此我們應該對其投資,同時放棄我們正試圖自己建立的模式。」

約翰。斯文森當時是率領IBM團隊和阿帕奇打交道的高級主管(現在是美國冠群電腦公司的董事長)。他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當時關於開放源運動有很多辯論。我們認為可以和阿帕奇的那幫人打交道,因為他們回答了我們的問題。

我們可以和他們進行有意義的對話,也可以創建非贏利的阿帕奇軟件基金組織並解決所有的問題。「

由IBM出資,它的律師和阿帕奇成員共同創建了一個法律框架,這樣像IBM這樣希望在阿帕奇基礎上開發應用軟件並將其出售的公司就不會有什麼版權或債務方面的麻煩。IBM看到了標準化網絡伺服器設施的價值——它讓不同類型計算機的系統和設備可以相互對話,以標準格式展示電子郵件和網頁——這種伺服器設施正不斷免費得到開放源社區的改進。阿帕奇的合作者們一開始並沒有打算只做免費軟件,他們希望解決一個共同的問題——網絡服務問題——結果發現開放源這種免費開展合作的方式是集中最優秀人才完成此項工作的最佳方式。

斯文森說:「我們最早和阿帕奇合作時,當時有一個Apache.org網站,但是沒有正式的法律框架,而且這種非正式的框架和他們的業務並不合拍,你需要的是能檢查代碼、簽署協議並處理債務的框架。今天任何人都可以下載阿帕奇代碼,他們唯一的義務是必須承認是從阿帕奇網站下載的,如果對下載內容作出修改,他們必須與網站共享。」斯文森補充說,還有一個管理這些事物的阿帕奇開發程序,當你進入這個程序時,你感覺就像進入了一個純粹的精英社會。當IBM開始使用阿帕奇伺服器時,它就成了這個社區的一員並為之作出貢獻。

事實上,阿帕奇對IBM的要求就是,IBM要派最好的工程師加入阿帕奇的開放源團隊並免費為之作出貢獻。斯文森說:「阿帕奇人對現金支付並不感興趣,他們更希望獲取對基礎設施的貢獻。我們的工程師說,『阿帕奇的團隊確實很棒,他們也堅持要求我們提供很棒的人才。』剛開始他們拒絕了我們推薦的幾個工程師,他們認為這些人不合格!」

1998年6月21日,IBM宣佈計劃將阿帕奇融入它的新伺服器產品WebSphere。阿帕奇社區的組織方式就是,不管你對阿帕奇的代碼做出了什麼改進,你都必須把它在社區共享。不過,你也可以在阿帕奇代碼的基礎上建立有專利的商業產品,就像IBM的做法一樣,條件是你的專利中必須包括對阿帕奇的版權引用。換句話說,這種知識平民化形式的開放源鼓勵人們在它的基礎上創建商業產品。儘管它希望阿帕奇軟件基金能夠對所有人免費開放,但它也承認,只有商業和非商業工程師都有動力積極參與,它才能保持活力。

今天,阿帕奇是最成功的開放源工具之一,給世界上2/3的網站提供伺服器。

由於在世界上任何地方下載阿帕奇都是免費的,因此不管是俄羅斯人、南非人還是越南人都是用它創建網站。那些需要或希望給他們的網絡伺服器增添特殊功能的個人可以購買像WebSphere的產品。

IBM出售建立在開放源程序基礎上的產品在當時看來是一項很危險的舉動。

不過,IBM相信自己能在阿帕奇「香草產品」(vanillaproduct,也可以為「普通產品」)的基礎上不斷開發出差別軟件應用產品。事實確實如此,IBM網絡伺服器業務的確使它成為此類軟件產品的商業領袖,給他帶來了豐厚收益,而且IBM的經營模式也因此得到推廣。

我在本書中經常重複這樣一句話:在平坦的世界中,多數公司的「香草產品」

是沒有未來的,軟件和其他領域的很多「香草產品」都會轉移到開放源社區。

對大多數公司來說,他們要想把握住自己的未來,就必須知道怎樣製作由最香濃的巧克力醬、最香甜可口的奶油和最味美多汁的櫻桃組成的聖代雪糕。開放源操作系統Linux的分銷商Novell軟件公司的主席傑克。麥斯曼說得最好:「商業軟件公司必須讓自己獨具特色。開源社區基本上只關注基礎設施。」(《金融時報》,2004年6月14日)

藍色巨人IBM和阿帕奇的交易的確是一個分水嶺。IBM表示相信開放源模式,阿帕奇開放源社區的工程師創立的網絡伺服器不僅是有用和有價值的,而且是「同類之中最棒的」。這就是為什麼開放源運動能成為強有力的令世界變平的因素,它的效果正日漸顯現。貝倫多夫稱:「不管你從哪裏來,也不管你在哪裏——印度和南美人都可以和矽谷的工程師一樣使用這些軟件和對它加以改進。」在舊模式下,獲勝者可以將一切包攬:我編寫,我擁有——標準軟件許可模式。貝倫多夫得出結論說:「唯一可以與之競爭的方式就是讓所有人成為獲勝者。」

社區開發軟件的另一種形式是免費軟件運動。Openknowledge.org的網站這樣介紹免費軟件運動:「它是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美國計算機科學實驗室(斯坦福、伯克利、卡耐基-梅隆和麻省理工)『黑客』文化的背景下產生的。程序員組成的社區不僅很小,而且組織嚴密。代碼在社區成員中間傳來傳去——如果你對它做了修改,就應該把修改後的代碼再發到社區其他成員那裏。如果不願公開給別人就會被視為無禮——畢竟你已經從朋友的工作那裏受益,你也應該做出回報。」

免費軟件運動一直受這樣一種理念的影響:軟件應該對所有人免費開放,應該依靠開放源合作生產出可以免費共享的最好的軟件。免費軟件運動的主要目標是,讓儘可能多的人免費編寫、改進和傳播軟件,認為這將授權給每個人,並使個人從全球公司的控制中解放出來。

1984年,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員、也是以前的黑客之一理查德。馬修。斯托曼發起了「免費軟件運動」,同時還建立了名為GNU的免費操作系統。為了推廣這些免費軟件,同時也為了確保這些代碼總是可以自由修改和傳播,斯托曼創建了免費軟件基金會和GNU通用公共許可證(GPL)。GPL詳細規定,源代碼的用戶可以查看、改變或增加源代碼,條件是他們做出的這些改變必須在原始代碼的經營許可下仍可使用。

1991年,赫爾辛基大學的一位名叫李納斯。托沃茲的學生在斯托曼軟件的基礎上建立了他的Linux操作系統,和微軟的Windows操作系統進行競爭,他還邀請他的朋友和網上的其他工程師改進這一操作系統,但必須是免費的。從托沃茲第一次發貼后,世界各地的程序員都對GNU/Linux操作系統做出了修改、填補和完善。但是托沃茲堅持的一點就是,Linux必須是免費的。它的經營許可中這樣寫道,任何人都可以下載源代碼和對其進行完善,但他們必須將改進后的版本免費對其他人開放。

跟微軟Windows十分類似的是,Linux提供的一系列操作系統既可以在最小的台式電腦、筆記本、掌上電腦甚至腕錶上使用,也可以在最大的超級計算機和主機上使用。因此,一個在印度使用廉價計算機的小孩子也可以通過自己的電腦了解美國公司最大數據中心使用的操作系統。全世界有很多開發商在努力完善Linux。就在我寫本章節的時候,我到鮑德溫夫婦在弗吉尼亞鄉下的家中參加一次野餐活動,他們是我妻子在教育性非政府組織WorldLearning認識的朋友。吃午飯的時候,我提到自己將去馬里的廷巴克圖鎮,看看這個世界從最外圍看究竟有多平坦。鮑德溫夫婦的兒子彼特當時恰巧在馬里工作,是專門幫助發展中國家發展高科技的非贏利組織——基克隊(GeekCorps)的工作人員。幾天後,我收到了鮑德溫太太的電子郵件,告訴我說,她已經跟彼特說過讓她陪我到廷巴克圖的事,接下去她所說的話就等於告訴了我一切我想知道的事情,「彼特說他們的項目是通過衛星創建無線網絡,用塑料蘇打瓶製作天線,用紗窗做網絲!很明顯,每個馬里人都使用Linux……」

只有在平坦的世界裏你才會聽到這樣的評論。

免費軟件運動已經構成對微軟和其他全球軟件巨頭的巨大威脅。正如《財富》雜誌2004年2月23日報道的那樣,「這種強大的基礎軟件建立在英特爾無處不在的微處理器的基礎上,同時也迎合了網絡突飛猛進的需要。Linux很快開始在全球的程序員和商業用戶中獲得歡迎。這場革新的意義早已超過了小小的Linux……幾乎任何類型的軟件都可以以公開源的方式被找到。程序員在網上聚會的一個地方SourceForge.net一共列出了8.6萬個程序。雖然對很多網絡高手來說這些都是些微不足道的小設計,但很多軟件卻很有價值.如果你不願為微軟的Office軟件花350美元,為Adobe公司的Photoshop花600美元,那你就可以到OpenOffice.org和Gimp尋找高質量的免費產品。」像Google、E-trade和亞馬遜這樣的網站將英特爾商品伺服器和Linux操作系統結合在一起使用,極大地降低了他們的研發支出,並增加了他們對軟件的控制權。

老實說,儘管Linux和阿帕奇最初以社區開發軟件的純粹形式出現,由自發的合作社區上傳完成,但很快阿帕奇就成為一種混合模式,這主要是由和IBM的合作導致。

一些人免費改進阿帕奇,另一些人則由IBM僱用完成工作,於是這家公司就可以出售圍繞基礎軟件開發的服務、升級及附加產品。同時,我們看到風險資本家也正給開放源新型企業提供資助,通過支付軟件公司一定費用,要求後者免費公開一些程序,這樣社區就會使用並開發這些程序,反過來新型企業就可以出售自己開發的附加產品來盈利。比如,紅帽公司就支持Linux和其他開放源的開發,並圍繞這些創立了商業模式。紅帽公司不會出售給你Linux本身,這是不被允許的,但它卻可以將Linux用戶化、提供技術支持並收取一定費用。

這些混合模型可能就是未來的發展方向。為什麼?首先,一個複雜的軟件平台如果要可持續發展,也就是說,如果要不斷更新、調整和改進,就必須由圍繞它來服務的經濟。開放源社區的軟件開發商只有這麼多的時間、興趣、精力和智慧來不計薪酬開發代碼。在某種程度上說,如果不對社區的某些人從經濟上進行激勵,這項工作不能達到最高水平。

在Linux的案例中,馬里的人們能夠免費下載軟件,這是令人振奮的,遺憾的是Linux不再免費開發了。誰也別再為Linux免費提供軟件包有幻想了。IBM不會出售與Linux競爭的操作系統,但IBM卻出售和微軟競爭的軟件。因此,IBM非常樂意僱用高水平的軟件工程師,讓他們改進Linux,使之作為能與微軟視窗的競爭者,由此削減微軟利潤、削弱其在某些領域與IBM競爭的能力。同樣的道理,太陽微電子系統創建了OpenOffice.org.正如太陽微電子系統的網站上所說得那樣,OpenOffice.org社區是太陽微電子系統於2000年創建的。在這個活躍的社區,太陽微電子系統是個關鍵成員,提升和支持OpenOffice.org的辦公組件。

哎,那是商業。但這就是商業。從消費者角度來說,重要的是社區開發軟件的混合模型促進更多的競爭和為公眾生產出更加便宜的產品——如果這些軟件不是免費的話。

不用說,社區發展軟件的整個概念在微軟上下也得到了激烈討論。鑒於這家公司在軟件業的核心地位,我認為,傾聽他們的看法也是十分重要的。這是我在雷蒙德市討論內容的一部分:在微軟看來,已經從社區軟件運動演化出來的混合模型確實是商業競爭的新形式,任何人都不應當對此有幻想。不管社區開發軟件運動的創立者隊伍利潤的社區開發軟件是怎樣打算或希望的,事實上,社區發展軟件並沒有照原來的設想發展。如今,社區軟件運動是商業,對微軟和各家公司而言都具有潛力。

剛才已說過,同我交流的微軟高官仍相信這種軟件模式有局限性,不會,也不應該取代傳統的商業軟件行業,其理由如下:首先,微軟認為如果創新者不能得到經濟上的獎勵,突破性創新的激勵就會最終枯竭,在這一日益複雜的領域推動進步的深入研發也將缺乏資金支持。微軟成功地創建了標準個人電腦操作系統,這一成功讓微軟可以將數億美元的資金用於研發,最終開發出能賣到好幾百美元的Office應用軟件。

誠如微軟首席技術官克瑞格。芒迪所說:創新、回報、再投資、更多創新的良性循環已經促進軟件企業全面重大突破。我們知道軟件也是個規模經濟行業。

開始需要投入巨額資金來開發軟件產品,而後生產每件產品的邊際產品就變得很小,但大量出售時,你就會收回投資,然後將利潤投入開發下一代產品。但是,如果你堅持不能對軟件產品收費時,你就將大量利潤拱手讓出,軟件行業也就不再是規模經濟行業。

他繼續說:科學研究將越來越多地需要社區付出更多努力,這是確實存在的,但我認為這更多的是因為問題的複雜性要求跨學科合作,而不是因為帶來真正創新的基本遠見都來自集團而非個人。我相信開放源將繼續作為強大的發展潮流,但它將主要轉向學術界長期存在的知識平民化模式,而不是取消對軟件的經濟激勵。

比爾。蓋茨補充說:「你需要資本主義來推動創新。如果說創新根本不值得經濟激勵,那是違反世界發展方向的。我跟一些中國人交談,他們的夢想往往是開設一家公司。他們想得並不是,『我要白天做理髮師,晚上開發免費軟件』……如果你的軟件系統出現了安全危機,你不會說,『那個理髮店裏的傢伙在哪兒?

『「芒迪指出,不管你從事什麼行業,遲早你會發現,如果任何人都能獲得同樣的免費軟件,而沒有體現和促進核心競爭力的私人軟件和IT系統,你將很難獲得和維持競爭力。公司希望能獲得為自己專門設計的系統,也希望IT工具箱為他們設計別人沒有的東西。這樣的話,微軟認為,私人軟件系統將有很大空間。最後,規模和範圍將至關重要。對學生和公司來說,你們可以帶着電腦週遊世界,找一個標準化的微軟文字程序來寫論文或業務報告。我不希望每到一個地方就必須更換一個不同的文字處理程序,這無助於工作流動。

但是,我想社區開發軟件也將繼續存在的原因是,儘管某種程度上說,沒有經濟激勵,它也許不能作為實現突破和傳播突破的工具持續發展,但它已經被證明是非常強大的。2004年前,Linux操作系統一直是最知名的挑戰微軟的開放源軟件。然後,2004年11月,一個支持開放源軟件的非贏利團體莫芮拉(Mozilla)

基金會推出了火狐(Firefox)網絡瀏覽器。《紐約時報》(2004年12月19日)

的科技記者蘭達爾。施特羅斯稱其彌補了微軟IE瀏覽器的不足。便於安裝的火狐1.0是在11月9日推出的,一個月內它的下載次數達到了1000萬次。火狐的忠實用戶還捐款為它在《紐約時報》上做了2個版面的廣告。史特羅斯補充說:「火狐讓開放源軟件從默默無聞的後台來到了你的家裏,來到你父母的身邊(你那些上大學的孩子們已經在使用這些開放源軟件了)。它像微軟的IE一樣便於使用,到2005年11月火狐推出一周年的時候,它已經佔據全球瀏覽器市場大約10%的市場份額,其中大部分都是微軟原來把持的份額。」

火狐迅速擴展市場的其中一個原因是它社區開發的特點:用戶可以對它的研發方式做出貢獻,實際上,瀏覽器新增的個別應用程序都是用戶編寫的。到2005年11月,一個新的混合版本火狐1.5即將推出。

當你認識了火狐的產生過程后,你會對它的爆炸式增長感到驚奇。火狐實際是在Mosaic和網景瀏覽器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網景瀏覽器1998年被微軟的IE擊敗。同時,《連線》(2005年2月)報道,和其他開放源的軟件一樣,火狐是很多不同的程序員改進和提高的結果,其中兩個人更是功不可沒:他們是布萊克。

羅斯和本。古德傑。布萊克。羅斯是一個瘦瘦的、留着黑碎發的19歲男孩,在斯坦福大學讀大二,超愛運動;本。古德傑是一個矮胖的新西蘭人,今年24歲,說話聲音輕柔。羅斯在14歲那年登陸到他們家的美國在線賬戶,並開始為莫芮拉集團(由負責維護網景瀏覽器源代碼的程序員組成)修改程序缺陷。很快羅斯就不再滿足於對網景瀏覽器的修修補補。2002年,他突然決定開發一個輕巧、快速、容易操作的瀏覽器。2003年羅斯成為全日制大學生后,古德傑拿起「接力棒」。

他將整個項目進行整合,使瀏覽器成型,並在去年底(2004)推出火狐1.0版本。

於是,一個來自斯坦福大學的19歲男孩和一個來自新西蘭的24歲小伙,從地球的兩端開始不計報酬地在開放源社區工作,開發出在短短6個月的時間內就搶走IE5%市場份額的瀏覽器。我特別喜歡羅斯在《連線》中談及的他第一次上傳和上九年級時首次以黑客身份攻擊莫芮拉的感受:讓人感到不可思議的是,你可以接觸到這麼多人使用的東西。你已經讓全世界都在運用的應用程序發生了某些改變。

與下載相比,上傳的誘惑是無以形容的。

概要:世界的變平給軟件行業帶來了另一場震動。我想我們將目睹一個新均衡的出現,所有不同形式的軟件會適得其所:傳統商業軟件微軟或SAP、租用軟件的商業網絡模式laSalesforce.com以及要麼由社區自主地要麼靠個人靈感開發的免費軟件。

社區開發答案布賴恩。貝倫多夫本人以自己的事業打賭,越來越多的人和公司將希望利用平坦世界的新平台對各種產品進行社區開發的創新。2004年,他開辦了一個名為CollabNet的公司,推動公司以社區開發為工具帶動軟件創新。比如說,CollabNet公司創建了安全網站,有密碼的用戶可以看到軟件源代碼和需要處理的瑕疵,而後用戶可以與工程師、生產部門經理和客戶支持討論應該怎樣改進軟件。這是一個完全平坦、摩擦較少的環境,可以促進合作並克服障礙。布賴恩。貝倫多夫說,CollabNet公司是令世界變平的各種力量的武器交易商。我們在這個世界上扮演的角色是,建設各種工具和基礎設施,這樣印度人、中國人或者不管在哪的顧問、僱員或者呆在家裏的人們能夠開展合作。我們正給予他們可以分散合作開發的工具箱。我們讓從下而上的發展成為可能,這並不局限於網絡。CollabNet公司主要關注於怎樣讓公司通過內部合作開發自己的開放源軟件,並保證其不斷更新。除了軟件行業外,其他行業也是一樣:如果能激發社區的創新力量,你會發現還有很多商機。開發源方法的另一個創新方式出現在幾年前,加拿大黃金開採股份有限公司試圖敦促我們所有人去發現黃金儲備。根據《快速訪客》(FastCompany)雜誌2002年6月一期的報道:1848年1月,一個工作組在加利福尼亞州薩克拉門托市附近的約翰〃薩特斯(JohnSutters)

礦區偶然發現了極好的天然金塊,50萬採礦者很快蜂擁而至,夢想一日發財。

淘金熱仍在繼續。大約153年後,有一個淘金熱在安大略省西北部一個被稱為紅湖(RedLake)的老礦爆發。

這次,淘金者運用地質建模軟件和資料庫而非鐵鋤與鐵鏟作為開採工具。這些大贏家來自澳大利亞,他們可從來沒見過礦藏。

黃金開採股份有限公司位於多倫多市,其總裁兼首席執行官羅布〃麥克文(RobMcEwen)

給全球地理學家帶來一個非同尋常的挑戰,進而觸發淘金熱:我們將在紅湖礦的網站上向您展示我們所有的數據。希望您告訴我們那裏能再找到600萬盎司(1盎司=31.1035克)的黃金,獎金:共計57.5萬美元,最高獎金10.5萬美元。

採礦業啞然失色。獲獎組織不規則型製圖公司(FractalGraphics)來自澳大利亞的西佩斯,其常務董事尼克〃阿齊柏德說,我們已經看到來自政府調研網的大量數據。但是一家公司能發佈這些信息並直截了當地宣稱。我就在這。,這確實是相當不正常。

麥克文深知,被它稱作。黃金公司挑戰。(GoldcorpChallenge)的競賽承擔着很大風險。

首先,他讓公司面臨敵意收購的投標,但是繼續按老規矩辦事的奉獻更大。

邁克文說,開礦是人類最古老的工業之一,這是一個很老很老的經濟形式,但是,礦藏發現就像科技發現一樣。

財富增加的預期能夠同樣迅速地創造財富,如果我們能更快地發現金礦,我們還真能提升公司價值。

邁克文身材矮小、聲音不高、鬍鬚整潔、衣着考究,相對其它落後的競爭者,他有一大優勢:他不是礦工,他不像礦工那樣思考,他不受礦工傳統思維的限制。

年輕時,他子承父業進入投資行業,在美林集團工作。但他父親也對黃金非常着迷,邁克文從小就在飯桌上聽說礦工、採礦者和融資的故事。他很快也對黃金產生濃厚興趣,經過苦心鑽研,他設計出一個模型,描繪出想像中21世紀金礦公司的樣子。1989年,他找到了機會:他以白衣騎士的身份介入併購戰,一舉成為安大略省一家表現不佳金礦的大股東。

這幾乎不是一個夢想的實現。黃金市場當時處於低迷狀態,金礦經營成本高昂,礦工罷工不斷。邁克文甚至受到死亡威脅,但他知道金礦潛力巨大。他坦言,紅湖黃金區有2個處於經營狀態的金礦和13個老礦,兩者共生產出超過1800萬盎司的黃金。緊接着他們的金礦曾生產出1000萬盎司黃金,而他們自己僅生產出區區300萬盎司。

邁克文相信,臨近礦山開採出的高級礦石存在於面積為5.5萬英畝(1英畝=0.40公頃)

的紅湖的某處,但尚未發現這些礦石。他的戰略於1999年在麻省理工學院的研討會上開始成形。全球各地的公司總裁齊聚麻省理工學習先進的信息技術。最終,他們把注意力轉移到了Linux操作系統和開放源革命上。邁克文回憶說,當時我說,開放源代碼,這正是我需要的!

他的推理是:一旦他能引起世界級人才對在洪湖發現更多黃金這一問題的注意,就像Linux設法吸引世界級程序員投入改善軟件的事業一樣,他也可以解除常規情況下難以獲取的數以千計的。金點子……這時,他也能夠加速勘探,提高發現金礦的概率。

剛開始時,黃金開採股份有限公司的地質學家對他們向全世界公佈超秘密數據的主意感到震驚。加拿大地質調查局前任首席地球學家同時擔任。黃金公司挑戰。競賽評委的詹姆斯〃M〃弗蘭克林博士說,這是一個非常保守、非常隱秘的行業。他們經常用暗語來對儲量和勘探的數據進行保密。這麼做完全不是它的風格。

但在2000年3月的一次行業會議上,邁克文披露了。黃金公司挑戰。計劃,立即引起了外界反響。來自50個國家的1400多位科學家、工程師和地質學家下載了公司的數據資料並開始他們的虛擬勘探。當各種勘探結果提交上來時,5位評委組成的工作組都對提交內容蘊含的創造力感到驚訝。澳大利亞的兩個團隊——在西佩斯的不規則型製圖公司和在昆士蘭的泰勒〃沃爾協會(TaylorWall&Associates)

合作取得了勝利,他們共同開發了有關礦井的三維圖形描繪。

對麥克文而言,競爭本身就是一個金礦。他說,我們已經在獲勝者指定的前五個目標的四個打了礦眼,這四個全部命中。但是,最重要的是,獲勝者是從一個遙遠的地方,在從未進行實地考察的情況下,分析資料庫並建立目標的。很明顯,這將成為未來趨勢。

有了新的高級發現和現代化礦井設施,紅湖最終正按著麥克文的預想發展。

1996年,紅湖以每盎司360美元的成本年產5.3萬盎司黃金。到2001年,此礦以每盎司59美元的成本年產50.4萬盎司黃金。

《快速訪客》雜誌也注意到這一機會對競爭中獲勝的擁有開放源的礦主是多麼重要。

儘管安大略省的紅湖和澳大利亞的西佩斯位於地球的兩端,但這並沒有讓澳大利亞地質科學諮詢公司——不規則型製圖公司的尼克〃阿齊博爾德和它的團隊以為他們不能在加拿大找到黃金。

2001年黃金公司挑戰杯一等獎的獲勝者——阿齊博爾德和他的合作夥伴分享了10.5萬美元的獎金,因為他們指明了找到黃金的地點。阿齊博爾德說,我從未去過礦井,我也從未去過加拿大。

但當阿齊博爾德得知這一競賽時,他認識到這對它的公司而言是個機會,其公司專門生產礦井的三維模型產品……由於獎金是由阿齊博爾德的團隊和泰勒〃沃爾協會共同分享,阿齊博爾德的團隊世紀獲取的獎金幾乎不能彌補此項目的成本,但公眾效應卻極大地推動了公司的經營業績。他說,原本要花掉幾年時間才能在北美地區獲得認可,可這個項目卻讓我們一夜成名。

阿齊博爾德補充道,更重要的是,這場競賽開闊了我們行業的視野,讓我們認識到可以用一種新的方法進行勘探。他說,這對採礦業來說是個巨大的變革,就好像是黑暗大海中的一座燈塔。

採金業並不是社區開發創新和上傳唯一的新前沿領域,政治領域也是新前沿之一。想想安德魯。拉西耶(AndrewRasiej),他曾是音樂倡導者,建立了Mouse.org網站,把更多科技引入紐約市的學校,他也是紐約市公眾宣傳辦公室的民主黨候選人,有點類似於城市巡視員,向市長提出有關社區關係的建議並負責調查市民對從路面坑洞到市政服務等方面的各種訴訟。我見到拉西耶(Rasiej)

時,他正建議紐約市提供廣泛的無線網絡基礎設施,讓任何人在任何地方都能使用手機和介入高速網絡,他希望因為這一提議引起關注。然而,他最終沒能入選,他的提議太超前了。但我相信他的提議遲早會引起關注。拉西耶認為,傳統工業對政治的態度是一對多,也就是說,我們選舉出某位先生或女士替我們解決問題。

而現代商業的新模式是,你讓你的社團和顧客參與對各方面業務的一切討論:從構思到設計,到負責生產和陪送的供應鏈,到收集和吸收客戶的反饋並根據客戶欣賞口味的變化做出更快回應。

拉西耶認為,現在到了運用同樣原理的時候了,即運用多數人的力量來徹底改變市民生活並由此振作我們的民主。你不僅改善了城市的服務和居民的生活質量,你也讓人們參與決策,這些決策能影響他們的生活,讓他們獲得更輕鬆,並讓他們能看到決策結果。目前的情況是,人們與政治進程相脫節,因為他們認為這與自己的生活無關。如果市長讓每位公民為路面的每一個凹坑拍照,你會吃驚於人們的反應。拉西耶提議創建一個網站,任何公民都可用他/她的手機對路面的凹坑、瀕臨折斷的危險圍欄甚至是涉嫌犯罪的行為進行拍照,並把他們立刻通過電子郵件發給市政廳或張貼在官方網站上,這樣每位公民實際上都成了潛在城市巡視員。

拉西耶堅持認為,儘管民主黨總統候選人霍華德。迪安(HowardDean)發現了網絡的威力,並以網絡作為籌集競選基金的主要渠道,但它實際上從未真正對網絡進行過深入了解。其他的候選人也是如此,沒有人試圖開展一場真正平坦的競選運動。

拉西耶說,迪安沒有認識到,通過網絡流入的競選資金實際上只是不穩定的民主黨團體和互相攻擊的投票人的副產品。但相信我,一些候選人或黨派到2008年將領會到這一點。美國政治中有一條鐵律:能以最快的速度吸收並採用最新技術的政黨將統領政治。弗蘭克林。德蘭諾。羅斯福因為廣播和壁爐旁聊天而支配政治,約翰。

費茨傑拉德。甘迺迪以電視辯論著稱,如今共和黨成員主要藉助無線電廣播,布希總統的高級助手卡爾。羅夫則在郵件和計算機資料庫方面處於領先地位。下一個具有技術性的政治模型將圍繞社區力量和個人上傳展開。在這個模型中,政府官員將不再只是試圖聽取眾人意見或向眾人發號施令。相反,他/她將成為連接眾人的中心,他們協同工作,創建公眾擁護者的網絡來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並支持那些做得很好的候選人。拉西耶說,一個被選舉出來的官員自己不能解決800萬人的問題,但由800萬人口連成的網絡能解決一個城市的問題。與官僚機構相比,他們能更好更快地發現問題,提供解決問題的方案。在21世紀,能夠站在時代前沿的黨派將成為多數黨。民主黨派成員更清楚到他們與網絡脫節的情況最嚴重。

博客:上傳新聞和評論在社區開發的軟件運動獲得迅速發展后,我們很快見證了另一種新型的自下而上的,自發組織的上傳形式:博客。我所從事的新聞紙也讓我對這一點看得最清楚。在這個空間中,唯一的在線評論員——博客主會根據自己的思想傾向選擇和其他博客建立鏈接,並創立一種開放源的新聞室。博客就是你自己的虛擬肥皂箱,你每天早晨起來,可以用專欄、時事通訊或長篇大論的形式,告訴世界你對任一話題的想法,並將這一內容上傳到自己的網站,等待世人的檢驗。如果其他人喜歡它,他們將從自己的博客鏈接到你的博客或鏈接到其他內容,比如在線的新聞文章或評論。現在我把閱讀博客文章當成每日例行的收集信息的一部分(博客一詞源於單詞Weblog)。《華盛頓郵報》的霍華德。庫特茲曾撰寫過描述不知名的博客如何就「拉瑟門事件」在網上掀起軒然大波的文章(2004年9月20日),「就好像在煤油浸過的木頭上扔了一根火柴一樣,隨之而來的火焰迅速蔓延到整個媒體行業,以往不為人所知的博客現在讓默羅和克朗凱特(美國新聞界泰斗)建立的傳統新聞業處於被動境地。網站設計師和博客查爾斯。約翰遜說,其中的秘密就是『開放源信息採集』。也就是說,我們現在擁有一幫市民記者,他們會興緻勃勃地尋找各種新聞線索。」不過,這個記者隊伍通常只配備有很簡單的採訪器材,如錄音機和可拍照手機,但在平坦的世界裏,他們的聲音卻可以傳播到哥倫比亞廣播公司和《紐約時報》那裏。

這些博客已經創建了沒有任何准入障礙的網上平民區,這些平民區通常會散佈各種謠言和主觀臆測。因為沒人管理,各種行為標準差別很大,會有一些徹底不負責任的言論。但是也正因為沒人管理,信息流動才會徹底暢通。而且這一社區有時也會報道一些真實的事情,比如「拉瑟門事件」,它可以像任何網絡或主要的報紙一樣報道一些客觀公正的新聞。

Technorati網站負責跟蹤不斷更新的網絡日誌,它宣稱,每7秒鐘就有一個新的博客誕生,現在已有2400萬博客,其數量還在以每天增加7萬的速度遞增,每隔5個月,博客數量就要翻一番——以個人視角報道伊拉克前線新聞的博客、批評高爾夫球場建築構造的博客、撲克博客、投資博客以及像你我一樣普通的博客。

三藩市自由撰稿人馬克。格拉瑟(MarkGlaser)2005年7月28號給YaleGlobal網站寫的一篇文章提到,7月7日倫敦地鐵發生爆炸的當天,BBC網站邀請觀眾和聽眾發送一些他們見到的照片。24小時之內,該網站就收到了2萬份電子郵件書面紀錄。1000張照片,20段視頻。一位業餘愛好者拍攝的雙層汽車爆炸的照片成為當天該網站的主要圖片之一。BBC、《衛報》、MSNBC的網站都是走平民記者道路的主流媒體網站,它們的讀者即使沒有接受過任何報道培訓,也可以在短暫時間內為網站建設做出貢獻。BBC所做得只是駕馭上傳的能力,將其轉化為有用的編輯內容。

BBC願意歡迎博客,這一方面顯示出博客的力量和弱點,另一方面也告訴我們為什麼博客對傳統媒體的影響目前尚無定論。誰能在24個小時內細細研讀2萬份博客呢?這就像我們不能從滅火水龍帶里喝水的道理一樣。因此,和軟件行業一樣,我們很有可能看到的是更加混合的方式:傳統的新聞機構吸收、篩選、從中選出最優的,然後將他們同傳統方法編輯的新聞合為一體(如今,許多像通用電氣這樣的大公司每天都監控著博客對他們評論,並相應地做出回應)。10年後你認識的所有人幾乎都擁有一個博客,很難想像那時是什麼樣子。可這就是我們的發展方向,如果你看一下Facebook.com現象,就會明白這一點。Facebook.com是高中和大學十分風靡的網上社交場所,數以百萬計的年輕人利用這個平台講述自己的故事。

研究科技與政治相互關係的分析師邁卡。西弗賴(MicahSifry)在2004年11月22日的《國家雜誌》(TheNation)中寫道,下一代人在網絡環境中成長,而不是人到中年時才去適應這種環境。GrunwaldAssociates2003年12月的研究顯示,美國6~17歲的青少年擁有自己網站的人數超過200萬。幼兒園到3年級的孩子中29%擁有電子郵箱。喬希。凱標格(JoshKoenig),在Dean大戰中懂事的20個重要人物之一,現在是美國音樂(MusicforAmerica)的一位創始人之一,他說我們只看到傾盆大雨的前幾滴雨而已。他告訴我,在美國的大多數高中,學生們利用網站來給老師劃分等級。

我認為這樣有些誇張。但後來,我在「評價我的老師」(RateMyTeachers.com)

網站上發現,4萬所美國和加拿大中學的學生對90萬個老師作出了600萬項評價。

這一數字是上一年的3倍,覆蓋了兩個國家85%的學校。未來是這些學生的,我們剩下的人只能隨波逐流了。

播客,也就是語音版的博客,剛剛出現。他隨着蘋果攜帶型音頻播放器ipod的廣泛流行而逐漸興盛起來。播客的內容包括:個人製作的與自己有關的音頻和視頻的音樂文件、評論、書籍、詩歌朗誦、獨奏會等任何你能想到的可以通過聲音或視頻上傳到網絡平台(如蘋果iTunes)的東西。用戶或訂購者接着可以下載這些播客,然後通過電腦、iPod、MP3播放器,手機或其他移動裝置來聽或者觀看它們。播客給傳統音像公司和廣播電台正帶來巨大衝擊,畢竟有這麼多人能成為視頻和音樂的製造者,而不再僅僅是被動的聽眾和觀眾。

維基百科:社區上傳內容我在寫這本書時經常提到的另一種知識平民化性質的合作形式是維基百科(Wikipedia),這是由用戶貢獻內容的網上百科全書,也被稱作「人民的百科全書」。

「wikis」在夏威夷語中是「快」的意思。這種網站讓用戶可以直接在家庭電腦上編輯網頁。2004年5月5日,香港大學新聞及傳媒研究中心的助理教授安德魯。利赫在YaleGlobal網站上張貼了一篇論文,解釋了維基百科的運作方式和它如此成功的原因,「維基百科是由Bomis.com的總裁吉米。威爾斯發起的。在此之前,他曾發起過一個雖屬自願創辦但卻處於嚴格控制下的百科全書項目,主編們都擁有博士學歷,但他們只收集了幾百篇文章,2年後由於缺乏資金和資源,這個項目流產了。為了不讓這些內容浪費掉,2001年1月威爾斯將這些文章貼到了一個wiki網站上,並且邀請訪問者對之做出修改和增添新的內容。這個網站第一年就取得了很大成功,第二年也是如此,兩年之內就彙集了2萬篇英文文章和12種語言以上的相關翻譯。」

你也許會問,人們怎麼通過公開來源、公開編輯的方式創建令人信服的大百科全書呢?事實上,維基百科中的每篇文章上都有一個「編輯此頁」的按鈕,讓訪客可以自己決定是添加還是刪除該頁。利赫解釋說,由於wiki可以追蹤文章的狀況、查看訪客的修改和就一些問題進行討論,它們實際充當着「社會軟件」的角色。wiki網站也可以查詢和保留文章每次的修改狀況,因此任何操作都不會造成永久性的破壞。維基百科在多數一致的原則下運作,用戶在增添和修改內容的過程中也還努力達成共識。

利赫寫道:「不過,技術本身是不足夠的。吉米。威爾斯的編輯原則是必須保持中立觀點(NPOV).維基百科的章程是,『中立觀點意味着應努力讓支持者和反對者都同意某種觀點或事實……』因此關於全球化等爭議問題的文章也得益於維基百科這種開放的全球屬性。過去2年中,『全球化』這一詞目已經有90多種解釋,參與者來自荷蘭、比利時、英國、澳大利亞、巴西、美國、馬來西亞、日本和中國。

其角度多樣:從世界貿易組織和跨國公司到反全球化運動和對文化多元性的威脅。

與此同時,一些惡意的修改行為也會被遏制。對破壞行為進行監督和糾正也並不是什麼難事,用戶只需查看近期修改的清單就可在幾分鐘(甚至幾秒鐘)內發現這些破壞行為,然後點擊按鈕就可以回到破壞前的狀態,這就比較有利於wiki社區對質量問題的掌控。「2004年11月1日一期的《新聞周刊》引用英國艾塞克斯一位維基百科迷(他曾對1000多個詞條的正確性進行網上監督)的話說:」合著百科全書的想法也許是有些瘋狂,但它的自控卻很好。「

他當然很受歡迎。到2005年底,維基百科每個月的頁面瀏覽次數達到25萬億,這讓他成為網上訪問次數最高的參考類網站之一,類似的網站還有Dictionary.com。我相信,在你成長的過程中,當大英百科全書的推銷員敲開你的家門並向你炫耀這些書時,你肯定感覺他很棒。我當時自然也有這種感覺。然後,當你拿到微軟電子百科全書的第一版本、並可以點擊到自己的百科全書時,你的感覺也一定很爽。微軟電子百科全書最新版本的網上廣告如下:微軟百科全書標準版2006是銷量第一的百科全書品牌。這使你可以放心地勇於探索知識世界的資料來源,它包括3.6萬篇文章、上萬張圖片和聲音剪輯、視頻、動畫、遊戲、地圖和更多的東西,這些內容既準確又吸引人,並且還緊跟時代潮流。你知道上傳的百科全書——維基百科裏有多少篇文章嗎?

我於2005年11月29日寫下這些文字時,維基百科的網站這樣報道:始於2001年的英語版本中,我們現在共有841358篇文章。吉米。威爾斯才剛剛起步。他還將維基百科拓展到了字典和詞典領域——維基字典;拓展到了數字課本和手冊領域——維基書本;拓展到了網上引用語領域——維基引語;拓展到了物種的網絡目錄——維基物種;當然還有讓你可以自由創作和上傳的新聞內容——維基新聞。

不過,維基百科並不總是光鮮照人,它也不是總能實現自控。當人們上傳自己的百科全書時,很多事情都會發生,而且並非所有的事情都是好事。你的敵人可能將它用作在全世界毀壞你名聲的海報欄,這種情況通常需要大量時間才能解決。

老約翰。席根塔勒(JohnSeigenthalerSr)是《今日美國》的主編,並且還是范德比爾特大學(VanderbiltUniversity)自由論壇憲法第一修正案中心(FirstAmendmentCenter)的創始人。一天早晨,他醒來后發現,維基百科上這樣描述自己:老約翰。席根塔勒在20世紀60年代初是總檢察長羅伯特。甘迺迪的助手。

在一段很短的時間內,他被認為與甘迺迪兩兄弟(約翰和鮑比)被刺案直接相關。

但是,至今沒有任何事件證實。

他很不開心。這篇人物介紹在世界範圍內被廣泛閱讀和拷貝。2005年11月29日,他在《今日美國》的公開版面寫下了下面的話:這是一個在網上暗殺別人的故事,它也可能會發生在你身上。

我不知道是哪個有邪念的人構思了在我名下的這篇虛假而惡毒的傳記,並把它在維基百科這個受人歡迎的在線免費百科全書上登載了132天,而維基百科上文章的作者都是匿名的,因此很難被人發現。這篇傳記寫道:。約翰〃席根塔勒於1971年移居到了前蘇聯,並於1984年回到美國……維基百科這樣說:。之後不久,他創辦了一家公關公司,這家公司是全國最大的公關公司之一……

在78歲的高齡,我以為任何有關我的負面消息都不再會令我吃驚或使我受到傷害,但是我錯了。這篇傳記中有一句話是真實的。20世紀60年代初,我是羅伯特〃甘迺迪的行政助理,同時也是他的護樞者。當我兒子小約翰〃席根塔勒(美國全國廣播公司的新聞記者)後來給我打電話說,他在兩家網站Reference.com和Answers.com上發現同樣卑劣的文章時,我感到難以臵信。

幾個星期來,我從老師、記者和歷史學家那裏聽說了。維基百科這個精彩的世界……成千上萬世界各地的人每天訪問這個網站,目的是要迅速獲取參考事實。

但這個網站的內容卻是由沒有專業技能和知識的人(有時還是一些惡意的人)編寫並粘貼上去的。

在我的要求下,三個網站的主管人員已經刪除關於我的虛假內容,但是他們不知道,也查不出到底是誰寫了這些惡毒的言辭。

我打電話給維基百科的創始人——吉米〃威爾斯,問他,你……有辦法知道是誰寫的這些嗎?。不,我們沒有辦法……他說。另外兩個網站的代表說,他們計算機的編程只能從維基百科上逐字複製數據,從不檢查其內容的真偽……

我們生活在一個全新的媒體世界之中,其中擁有在世界範圍內交流和研究的寶貴的機會。

但是其成員中也有蓄意用筆中傷他人的知識分子,國會已經授予這些人權利並保護它們。

當我還是一個孩子的時候,媽媽教導我:說人閑話是罪惡的。她拿起一個塞滿羽毛的枕頭並說,如果我把枕頭撕破,羽毛將會四處飛揚,我就再也不能將它們裝回去了。而惡意中傷他人的行為,也是這樣。

對於我來說,那個枕頭就是對維基百科的暗喻。

我喜歡維基百科,在寫作這本書的過程中我也曾使用過它。但在使用它的過程中,我很清楚,網絡社區中的知識並不總是正確的。網絡並不總是能自動糾錯,並且其糾錯的速度不及錯誤傳播的速度。今天,IBM專門有資深員工負責跟蹤維基百科上有關IBM的介紹,並且確保這些內容不存在虛假,這並不是什麼偶然事件。在未來數年裏,年輕人將更多地從維基百科而非IBM自身獲取有關後者的信息。

上傳究竟要發展到什麼地步?

我的結論是:無論是個人上傳還是集體上傳。都已是令世界變平的有利因素。

上傳正在不斷拓展,因為使上傳成為可能的平坦世界平台也在不斷拓展,也因為上傳回應了人們希望參與其中並使自己的聲音被他人聽到的渴望。

《紐約時報》記者塞斯。希塞爾曾經做過這方面的報道(2005年6月21日),他注意到越來越多的年輕男性寧願玩一個與運動有關的視頻遊戲,也不願看電視中播放的比賽實況。他指出自2000年以來,在美國與運動有關的視頻遊戲的銷售額增長了34%,在2004年達到了12億美元;而在12歲至34歲的男性觀眾中,幾乎所有主要運動的電視收視率卻下降了。

然而,文章最讓我震撼的是希塞爾引用的一位年輕人阿伯特。阿塞的話,他喜歡玩NBA品牌的視頻籃球遊戲。在遊戲中,當球員(都是模模擬正的NBA球員的)跑動和投籃時你可以控制它的動作。阿塞說,我喜歡科比——洛杉磯湖人隊的籃球明星科比。布賴恩特(KobeBryant);我喜歡玩這種遊戲是因為我可以在遊戲中讓他傳球給其他人,而在電視里,他好像都不知道如何傳球。

他更願意玩遊戲,而不是觀看科比的比賽。邁卡。西弗賴(MicahSifry)

說,這種心態暗示著在網絡時代接觸媒體的方式會有一個從靜止的、被動的方式到主動的、參與式的方式的重大轉變。在遊戲中參與比賽要比觀看比賽更有樂趣。

蒂姆。奧里利(TimOreilly)是Oreilly傳媒公司的創始人和首席執行官,也是世界上主要的計算機圖書出版商之一。他對上傳現象有着獨特的描述方式,稱之為參與體系框架,該框架是讓用戶用來進行生產而不僅僅是消費的。他認為那些自己設計軟件、系統、網站以及百科全書的公司將吸引到更多的用戶。

人們喜歡上傳。這是為什麼在令世界變平的十大力量中,上傳有潛力成為最具破壞性力量的原因。有多少人在何時運用這種能力參與遊戲,這將決定上傳破壞力的程度。西弗賴說,參與這種行為就好比你必須使用身上的肌肉,我們並不習慣稱謂過程的主動參與者,儘管各種工具都已經在那裏,但很多人並不使用它們……盲目屈從權威和機構的思想仍然是根深蒂固的。簡言之,上傳者的數量還是相對比較少的。但是隨着個人上傳以及傑作的工具越來越普及,隨着越來越多的人從他們的上傳經驗中獲得積極反饋,我敢肯定地說每一個大的機構或是等級結構將會感受到衝擊。

我已經警告你了。

第5大動力——外包,Y2K

自1947年8月15日獨立日後,印度的國運交替興衰,但是在某些方面,印度可以稱得上是20世紀末最幸運的國家。

直到最近,印度還在銀行界被稱作「第二買家」。在商業領域,你會很希望成為第二買家——你希望從破產的前買家手中買到賓館、高爾夫球場或購物中心,因為這時候銀行會以相當於原價值1/10的價格拍賣這些資產。這些前買家就是那些一味地鋪設光纖電纜的美國股東,他們以為數字世界會無休止地拓展,他們也會無休止地變富。當數字泡沫破裂時,他們手中持有的股票要麼價值大幅縮水,要麼變得一文不值。

印度人實際上就是這些光纖公司的第二買家。

印度人實際並沒有購買這些股票,但卻直接受益於這些光纖電纜的過度投資,因為他們及他們的美國客戶幾乎是在免費使用所有的這些光纖。印度是最大的受益者(中國、前蘇聯和東歐國家也有所收穫)。印度這個國家實際上並沒有什麼自然資源,但這也令它特別注重一件事情——開發國民的腦力資本,培養出大量的科學界、工程界和醫學界精英。1953年印度第一任總理尼赫魯在東部城市克勒格布爾建立了第一所印度理工學院(IIT),以後又相繼建立了6所。接下來的50年當中,成千上萬的印度人都競相進入這些理工學院和其他一些私立大學(印度還有6所管理學院)學習。

在擁有10多億人口的印度,這種競爭也造就了一個知識經營階層,他就像一個工廠一樣,生產和出口最有天分的工程、計算機和軟件人才。

這是印度的正確選擇之一。由於印度獨立后政局不穩,尼赫魯政府又一直偏重前蘇聯計劃經濟體制,一直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印度都不能給大多數科技人才提供很好的工作機會,因此美國就成了印度科技人才的第二買家。在那個時候,如果你是一個受過良好教育的印度人,發揮你最大潛力的方式就是離開你的國家,最理想的選擇就是到美國去,從1953年起共有2.5萬印度高等學府畢業的工程師定居在美國,印度納稅人培養出來的人才極大地豐富了美國的頭腦。

2003年4月16日《華爾街日報》的文章稱:「印度理工學院是優秀科研人員的搖籃。要進入那裏學習可不是什麼容易事,你不可能矇混過關……他們只有在通過了嚴格的入學考試后才能被錄取。政府也不會幹涉學校開設的課程,那裏的課程很重……進入印度理工學院甚至比進入哈佛或麻省理工學院還難……參與創立太陽微電子公司的印度理工學院畢業生維諾德。科斯拉表示:」當我從印度理工學院畢業到卡內基梅隆大學攻讀碩士學位時,我覺得一下子輕鬆了很多。『「在這50多年中,印度這些理工學院的畢業生可以說是美國買到的最物美價廉的產品,就好像是一個排水管,在新德里把它裝滿后再到帕羅阿圖市(矽谷的發源地)

把它排空。

然後就有了網景、1996年《電訊法》、環球電訊和其他的光纖電纜公司。世界變平坦了,全球光纖電纜的鋪設讓印度理工學院的畢業生可以呆在家裏、出口他們的腦力勞動。華爾街上最受人景仰的對沖基金管理人之一、年輕的印度青年迪納卡。辛格說:「印度沒有什麼資源和基礎設施。儘管它可以大批量地生產出高質量的人才,但過去很多人就像在印度港口腐爛的蔬菜一樣,沒有發揮自己才能的機會,只有相對較少的一些人可以到國外尋找自己的一片天地。現在不會了,因為我們越洋鋪設了這種名為光纖電纜的東西……過去的幾十年當中,你必須離開印度才能得到很好的發展……現在你在印度就能和世界連接。你不必像我這樣,從耶魯大學畢業后先選擇在高盛集團工作。」

印度本來根本不能支付將人才濟濟的印度和高科技的美國連接在一起的寬頻,所以美國的股東就替他們付了款。當然,過度投資也可能是好事,鐵路的過度投資就極大地惠及了美國經濟。辛格說:「鐵路的過度投資和由此帶來的好處只能限於你自己的國家,但數字鐵路則可以讓外國人受益。」

美國公司這時候發現,他們可以在印度本土利用那裏豐富的人力資本,讓我們聽聽見證這一轉變的印度人是怎麼說的吧。印度軟件巨頭維普羅科技公司的總裁維沃克。保羅說:「從很多方面講,印度的信息技術外包革命開始於通用電氣集團的到來。

我們說的是20世紀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的事。當時德克薩斯太平洋集團公司也開始在印度做一些晶片設計工作,這家公司在美國的一些主要設計者都是印度人,後來他們就讓這些印度設計師返回國內,直接在當地進行設計研發。那時候,我負責通用電氣醫療系統在班加羅爾的運營。1989年,通用電氣當時的總裁傑克。

韋爾奇來到印度,他立刻發現,印度具備通用電氣所需要的大量人力資源。韋爾奇常說,『印度是一個具備發達知識技能的發展中國家。』他發現了一個可資利用的人才庫。於是他說,『我們在開發軟件方面耗費了不少錢。難道我們不能在這裏為IT部門做些事情嗎?』「因為印度在此之前一直不對IBM等外國科技公司開放市場,所以印度就開設自己的工廠來製造計算機和伺服器。韋爾奇感覺,如果他們能為自己製造,就一定能為通用電器製造。

韋爾奇派一個由通用電氣首席綜合官(CIO)帶頭的團隊到班加羅爾進行實地考察。保羅當時擔任通用電氣在印度的業務開發主管,他回憶說:「那是在20世紀90年代初期,當時我的任務就是陪同第一次去印度的首席信息官,他們帶來了一些試點項目。飛機抵達德里機場時已經是午夜,前來接機的是5輛印度國產汽車——大使轎車(Ambassador)組成的車隊,這種汽車仍以20世紀五六十年代英國莫里斯公司的老轎車為設計基礎。在從機場到小鎮的路上,我坐在後面的一輛車上,忽然我聽到一聲巨響,發生了什麼事?我衝到車隊的前面,只見領頭汽車的車蓋已經被掀掉,並且砸壞了擋風玻璃——裏面還坐着通用電氣來的人。於是所有通用電氣來的人都集中到了路邊,我聽到他們在那裏嘀嘀咕咕地說,『這就是我們要得到軟件的地方嗎?』」

令印度人感到欣慰的事,通用電氣集團並沒有因低質量的印度汽車而決定退出,相反它決定和維普羅科技公司開展合作項目並在印度紮下根去。不過這仍是光纖時代之前的事情。比如,美國西蒙&斯庫斯特出版社會將它的書運到印度,每個月支付給印度人50美元(在美國這一數字為1000美元),要求他們將書中內容輸入電腦,將書本變成數字化的電子文件,這樣以後就能很容易地編輯或修改——特別是字典這樣需要經常更新的書籍。1991年時任印度財政部長的曼莫漢。

辛格開始打開國門、引入外資,並為印度通訊產業引入競爭。為能吸引到更多外資,辛格為外國公司提供了極大的便利,比如幫助在班加羅爾建立通訊衛星的下行線路等,這樣他們就能越過印度本地電話系統直接和他們在美國、歐洲或亞洲的總部聯繫。在那之前,只有德克薩斯太平洋集團敢於面對印度官僚體系的挑戰,在1985年成為第一個在印度建立研發中心和集成電路設計的跨國公司。德克薩斯太平洋集團在班加羅爾有自己的衛星下行線路,但是必須接受印度政府官員的監管,他們有權檢查輸入或輸出的任何數據。辛格從1991年開始就放鬆了所有這些管制。

1994年一個由美籍印度醫生部分融資的「健康紀錄」公司在班加羅爾建立,承接美國醫生和醫院外包的電腦錄入工作。在此之前,醫生需要將手寫的記錄口述並錄製下來,轉交給秘書或其他人去完成錄入,通常要花費數日或數周。「健康紀錄」公司建立了一套可以將醫生的按鍵式電話變為聽寫機器的系統,醫生可以先撥通一個號碼,然後對裝有音效卡的電腦口述手寫記錄,這樣電腦就可以將他的聲音數字化。由於衛星傳導系統的存在,班加羅爾的家庭主婦或學生可以從他們的電腦下載醫生已經數字化的聲音,在2個小時而不是2周內完成錄入,然後她(他)就可以再通過衛星將完成的文本文件發送到醫院的計算機系統。由於美國和印度存在12個小時的時差,印度人可以在美國醫生仍在睡覺時完成工作,讓醫生第二天早上就可以看到。對公司來說,這是一個重大突破,因為如果你可以安全合法地在班加羅爾完成對醫療記錄、實驗室記錄和醫生診斷的錄入工作,很多別的行業也會考慮將後台工作轉移到印度去完成。他們後來也確實是這樣做的。

但衛星可以處理的內容畢竟是有限的,而且還存在聲音時滯的問題(「健康紀錄」

公司的創始人之一拉姆達斯。辛。卡爾薩稱,他們最初的外包對象是在緬因州的印度人——也就是美籍印度人)。在印度進行這種錄入工作的成本是美國成本的1/5,這一差距引起了很多人的注意。

到20世紀90年代末,幸運女神開始從兩個方面關照印度:光纖泡沫開始膨脹,將印度和美國聯繫在一起,而Y2K計算機危機——所謂的「千年蟲」——也在這時候爆發。計算機通常都有內部時鐘,最初為了節省存儲空間,這些時鐘都只用6位數字錶示時間——2位數表示日期,2位數表示月份,還有2位數表示年份。

這意味着計算機表示的時間只能到12/31/99,當日期到了2000年1月1日,很多老式計算機不能表示01/01/2000,只能表示01/01/00,計算機會認為又重新回到了1900年。所以當時大量的老式計算機(新式計算機的時鐘已經解決了這些問題)

都必須調整它們的內部時鐘和相關係統,否則這些計算機程序就會關閉,導致全球危機。

對計算機系統進行調整是一項龐大而煩瑣的工程。世界上哪個國家擁有可以完成這項工程的軟件工程師呢?答案是印度,它擁有從印度理工學院和其他私立科技大學畢業的眾多技術人才。所以在Y2K的大敵面前,美國和印度開始頻頻約會,他們的關係極大地推動了世界變平的進程,因為這向很多不同的行業表明,個人電腦、網絡和光纖電纜的結合提供了新型合作和水平價值創造的新方式:外包。任何能被數字化的服務、呼叫中心、商務支持或知識工作都可以外包給世界上最廉價、最有效率的供應商。通過使用光纖電纜連接的工作站,遠在世界另一端的印度工程師可以幫你完成這些計算機調整工作。

維普羅科技公司曾承擔部分Y2K外包工作,總裁維沃克。保羅稱:「Y2K工作是非常單調乏味的,不能讓西方公司具備很強的競爭優勢,所以他們特別希望能把這項工作以儘可能低的費用外包出去。他們說,『我們只是想安然度過該死的2000年!』於是他們就開始和印度科技公司開展合作。」

傑瑞。拉奧說:「Y2K對不同的人意味着不同的事情。對印度工業來說,它代表着最大的機遇。過去,印度一直被視為一個落後的國家。Y2K突然要求對世界上的每台電腦進行檢查,而印度恰巧具備這種人才儲備。Y2K讓印度IT行業在全球留下了足跡,它是我們的增長發動機。」

到2000年初,Y2K問題基本解決,接着又出現了新的商機——電子商務。當時,網絡泡沫還沒有破裂,需求仍十分旺盛,而技術人才又比較缺乏。保羅說:「人們希望得到的是對生存至關重要的應用軟件,他們轉向了印度公司。結果發現,這些印度公司不僅可以完成複雜的工作任務,而且還可以提供比別處質量更高的服務,這就為印度的IT供應商贏得了廣泛尊重。如果說Y2K是美國公司和印度公司相識的過程,電子商務階段就是其戀愛的過程。」

隨着科技泡沫的破裂,外包作為美國與印度間的新型合作方式發展極為迅速,班加羅爾工作站和我們公司主機間的光纖電纜讓我可以通過維普羅科技公司、Infosys和塔塔諮詢公司這樣的印度IT企業處理電子商務和主機應用等業務。

保羅說:「我們開始在主機應用和電子商務方面開展合作,這意味着我們已經結婚了。」印度有一次感到幸運的事,它可以利用所有的海下光纖電纜。保羅補充說:「那時候,我在離班加羅爾莉拉宮賓館很近的地方有一個辦公室,我還在班加羅爾郊區懷特費爾德(Whitefield)國際科技園區的一家工廠工作,但當時即使在辦公室和工廠之間安裝本地電話線都不大可能,除非你願意去賄賂官員,而這是我們不願做的。於是,每次我從辦公室往工廠打電話時,都會先從班加羅爾的辦公室轉到美國肯塔基州通用電氣的主機上,然後從肯塔基州再轉回懷特費爾的。我們可以越洋使用租用的光纖電纜,但僅僅是使用穿過小鎮的電纜卻還需要賄賂。」

印度雖然從網絡經濟的繁榮中有所獲益,但它更多地得益於網絡泡沫的破裂。

這的確很有諷刺意味。網絡經濟的繁榮鋪設了將印度和世界聯繫在一起的光纜,而他的衰敗不僅將這些光纜的使用成本降低為零,而且也極大地增加了願意使用這些光纜將工作外包到印度的美國公司的數量。

Y2K讓印度腦力勞動者大受歡迎,印度公司提供的服務質優價廉,不過價格在當時並不是客戶考慮的首要問題——解決「千年蟲」問題才是要務。Y2K之後就是網絡經濟的繁榮時期,美國會講英語的工程師幾乎都已被電子商務公司挖走,印度成為唯一可以找到這種人才的地方。然後就是網絡泡沫的破裂,股市滑坡,投資資金短缺,倖存下來的美國IT公司和風險基金公司手中的資金已經所剩不多,他們此刻對印度工程師的需要更多的是為了節省成本。

21世紀初許多分析人士犯下的錯誤之一就是將網絡繁榮和全球化混為一談,認為兩者都只是暫時的狂熱。當網絡泡沫破裂時,一些固執的分析人士認為全球化也已經結束。但實際正好相反。網絡繁榮只是全球化的一個方面,網絡泡沫的破裂不僅沒有破壞全球化,反而加速了它的進程。

美籍印度人普羅莫德。漢克是矽谷的著名的風險投資家之一,當時他和他的公司NorwestVenture都處於過渡階段。漢克解釋說:「網絡泡沫破裂時,在美國持短期工作簽證的印度工程師都失去了工作,他們只好回到印度。」但這樣造成的結果就是,幾乎每家美國大公司的IT預算度減少了很多。他繼續說:「每家公司的IT主管都被要求用儘可能少的錢完成同樣或更多的工作,他們會怎麼做呢?

他們會對下屬說,『你還記得網絡經濟繁榮時期曾經在我們這裏工作過的那個印度人維傑嗎?他已經回家了,給他班加羅爾的家裏打電話,看他是否還願意為我們工作。』「網絡經濟繁榮時期鋪設的光纖電纜讓他們很容易就找到了維傑,並給他安置了工作。

Y2K計算機調整工作主要是由技術水平不高的印度程序員完成的,他們大多剛走出技術學校。漢克說:「不過,持簽證到美國的那些印度人也不是貿易學校畢業的,他們大多已獲得高等工科學歷,美國公司發現這些人很擅長Java和C++等計算機設計工作。網絡泡沫的破裂令這些人被迫下崗並會回到國內,這時候美國的IT主管就得到上級指示,『我不在乎你怎麼完成任務,但一定要把成本降下來。』於是他就給維傑打電話。」就在美國和印度「拍拖」的時候,班加羅爾的IT企業開始有了自己的想法。

Y2K工作讓他們和美國的大企業有了接觸,他們開始了解如何對業務流程進行改善。

於是,那些一直從事具體定製工作的印度人開始開發自己的產品,將他們自己從維修公司轉變為產品公司,提供一系列的服務和諮詢。這讓印度公司更加深入美國企業,業務流程外包也上升到了一個新的水平——印度人開始負責後台工作。漢克說:「我有一個應付款部門,可以將它轉移到印度的維普羅科技公司或Infosys,這樣成本就會減少一半。美國公司的首席執行官會說,『用更少的錢做更多的工作。』而印度公司則會說,『我已經為您的電腦作過一些維修工作,現在我將以最低的價格給您提供一整套的解決方案。』」印度外包公司的意思是說,「您還記得我在Y2K期間為您修過『輪胎和活塞』嗎?如果您願意,我還能為您完成其他我已得心應手的工作,現在您以對我有所了解,您知道我可以做成這件事情。」印度勞動力不僅廉價,而且渴望學會新知識和新技能。

網絡泡沫破裂后資金的匱乏讓風險資本公司發現,他們投資的對象正努力尋找最有效的高質低價的創新方式。漢克指出,在網絡繁榮時期,一個5000萬美元的投資項目在公司上市后很容易就能獲得5億美元的回報。網絡泡沫破裂后,同樣的投資項目上市后可能只能獲得1億美元的投資回報。因此,風險投資家們在泡沫破裂后只願拿出2000萬美元去冒險。漢克說:「風險投資公司面臨的最大問題時,我怎麼能讓我的投資對象更快地收回成本並贏利呢?而被投資的企業會這樣想:我最好從一開始就將儘可能多的流程外包出去,因為我必須更快地給投資者帶來回報,所以能外包的就必須外包。」

在這一階段主管朗訊的亨利。夏克特從公司管理的層面分析這一問題:「每個人都覺得商業經濟學『面目可憎』。每個人都發現價格是很難下降的、市場是停滯的,他們已經不能在公司的後台運營商再花費巨資。成本的壓力很大,人們不得不做他們以前從未想過自己會做或能做的事情……全球化的進程加快了——不管是製造業還是知識型產業。」

這些美國公司發現,他們可以到麻省理工學院找到4個即將回國的、超級聰明的中國工程師,讓這些人在中國替自己工作,而這4個人的工資成本僅相當於在美國聘請一位工程師的成本。貝爾實驗室在中國的青島就設有研究機構,可以和美國的朗訊計算機聯機。夏克特說:「他們可以在(美國的)夜間使用我們的計算機,那時候計算能力和數據傳輸都是免費的,而且計算機也是閑置的。」

因為所有這些原因,我認為Y2K應該是印度的第二個獨立日,應該設為全國假日。

就像約翰霍普津斯大學的對外政策專家邁克爾。曼德爾鮑姆(他年輕時在印度呆過)

指出的那樣:「Y2K應當被稱作印度獨立日,光纖網絡帶來讓印度具備了和西方公司合作的能力,讓印度人可以真正自由地選擇工作方式、工作對象和工作地點。」

換句話說,8月15日是在午夜紀念自由的獲得,而Y2K紀念的是午夜的就業機會——不是任何人的就業機會,是印度知識精英的機會。8月15日讓印度獲得獨立,而Y2K讓印度人獲得獨立。從這個意義說,印度是很幸運的,但它也是建立在辛勤工作、良好教育和老一代領導人的英明決策基礎上的。

路易斯。巴斯德曾有一句名言:「機遇只垂青有準備的頭腦。」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世界是平的:21世紀簡史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傳記紀實 世界是平的:21世紀簡史
上一章下一章

第二章 碾平世界的10大動力(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