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遷都

第172章 遷都

第172章遷都

藍夜呆了一呆,太子能讓他去東宮提這些建議,顯然說明他今日所提的內容十分贊同,可是太子又提議藍玉同去,就是在委婉地指出,他所提的關於改革的想法並不是他的主意,而是藍玉的主意。

他略略尷尬,終於躬身道:「遵旨!」

藍夜說完以後,朱能站了起來,他的建議是關於燕雲十六州的民族問題。

自後晉天福三年,石敬瑭將燕雲十六州割讓給契丹開始,歷經遼、金、元三朝,前後四百多年以後,大明終於把燕雲十六州重新收回。

燕雲十六州,本來是漢族的領土,可是歷經數代異族統治以後,整個燕雲十六州已經變成一個多民族的混居區,即使是原有的漢族居民,對於大明甚至漢族的認同感都已經十分模糊。

而且不僅僅是燕雲十六州有問題,自北宋滅亡,金國與南宋沿着淮河與秦嶺對峙,一百多年中,南北漢人之間的不信任感也日益增加,以至於有了北漢人與南漢人之說。

朱能的父親是燕山衛所的副千戶,深知燕雲十六州對於中原的拱衛作用,是以對燕雲十六州當前的民心混亂狀態頗為擔憂,深恐在民心一團散沙的情況下,一旦有外敵入侵,燕雲十六州傾刻之間又會易手。

因此,朱能便向太子建議,當務之急,是解決大明子民中互不認同的民族問題,讓天下漢人儘快融為一體,民心盡歸大明,一起抵禦可能出現在北方的敵人。

這個議題中涉到軍事、政治、地方和民生,內容極其複雜,而朱能所提的幾個論點簡明扼要,深入淺出,聽得太子頻頻點頭,極為讚許。

朱能之後,又有一名青年長身而起,說道:「啟稟太子殿下,草民也有和徐景永公子一樣,有一個二世魔咒,想奏於殿下,願殿下早作準備。」

太子微微一愣,但馬上點頭道:「但說無妨。」

那名青年道:「殿下,人都道,金陵虎踞龍盤,有帝王之氣,然自東吳、東晉、宋、齊、梁、陳以及南唐,每一個在金陵城內定都的皇朝都只能偏安一隅,而且以東晉最長也不過百年之數。

家祖在時,常憂心此事,故曾帶幼時的草民走遍金陵周遭地形,又連日在紫金山上觀察天象,發現無論風水,氣象,金陵皆是帝都的不二之選,定都金陵都必可穩固天下,所以家祖都無法得知,金陵城的風水究竟出了什麼問題。」

太子問道:「這位愛卿看着好生面生,令祖是誰?」

青年躬身道:「回殿下,家祖乃故相劉基,字伯溫,草民劉步蟾。」

他這話一說,立刻引得台下一陳驚呼,劉基上懂天文,下懂地理,在尋常百姓心中如同神人轉世,這位青年適才所說的並不引人注意,可讓他說自己是劉基之孫以後,台下頓時竊竊私語,相互討論起來。

太子也是頗為吃驚:「劉相過世后,父皇每每追思,故常召劉璟入宮,視若家人一般,你是劉璟的兒子嗎?為什麼我從來沒有聽說過?」

劉步蟾道:「回殿下,劉璟乃是家叔,先父是先祖長子劉璉,洪武十年,家父與胡逆黨人衝突,被脅迫墮井而死,母親深恐胡逆斬草除根,故帶着草民遠離京城,直到數年前,草民聽說胡逆陰謀敗露,被皇上清除,才敢回京。」

太子點頭道:「原來如此,那你去見過令叔了嗎?」

劉步蟾搖頭道:「這些年間,草民一直記掛着的先祖的遺志,想要破解金陵風水之迷,所以全力以赴,未曾拜訪叔叔,直到日前,草民終於有所得,又恰好遇到此場辯論,故想趁此機會將迷底稟於殿下,待辯論結束之後,再去拜訪家叔。」

太子頗為高興:「劉相精通天文、兵文、數理,通曉陰陽,能知過去未來,可比前朝的諸葛孔明。

只可惜令叔不擅此道,以至於劉相的衣缽無人繼承,現在你有這等天賦,也讓本宮知道劉相後繼有人,很好,你便來替本宮破一破其中的迷團吧。」

劉步蟾點頭道:「過去數年,草民也曾走遍金陵,所算結果,與先祖無異,後來草民發現了一個最大的問題,金陵城邊,即是長江,要算金陵城的風水,必須把長江考慮其中。

所以草民乘舟,數次往返於東海與洞庭之間,觀測沿途的地形,察看沿江的水族,又與長江上的船家、漁夫、過往客商無數次的交淡,傾聽他們的故事,然後又遍考故藉,才找到了問題所在。」

太子點頭道:「本宮願聞其詳。」

劉步蟾道:「故典記載,上古時,雲夢大澤之中曾有修蛇盤踞,歷上千年後,修蛇化身成蛟,其不甘困於江河湖泊,常欲與東海龍君爭一日之長短。

堯帝時,修蛇率雲夢澤以及洞庭、鄱陽水族遠征東海,東海龍君大怒,發兵拒之,與修蛇相戰於洞庭附近的江面,一時間天地變色,江海倒灌,引發洪水肆虐,以至民不聊生。

堯帝體恤民生,遂派后羿出山,趁兩神相較之時,斬修蛇於洞庭之中,修蛇雖被斬去肉身,元神卻未曾死去,仍然隱於雲夢大澤之中,意圖東山再起。

東海龍宮為免後患,於是每年均發刀兵,沿長江而上,沿途尋找修蛇元神,防其死灰復燃,而金陵建於長江之邊,龍氣受刀兵誤傷,容易震動,所以金陵立國,容易引發征戰不休。」

太子面色凝重,問道:「劉卿,你可以證明此事?」

劉步蟾道:「草民沿長江追蹤水族,發現刀魚起於海上,年年沿長江而上,一直到三峽水面,再不見其蹤跡,此便是證據之一,至於其餘證據,所謂天機不可泄露,若殿下有興趣,草民已經擬書一封,殿下可單獨察看。」

太子點了點頭,揮手道:「來人,取書。」

立刻有太監走下台雲,從劉步蟾手中接過書信,遞到太子手上,太子將書信放於一邊,又問道:「劉卿,那依你而言,此事何解?」

劉步蟾道:「殿下,長江乃天造地設,人力難改,那修蛇的壽命難以估量,只要它不死,東海龍君對長江的征伐便不會止步,為保我大明千秋萬代,草民建議殿下遣都。」

太子道:「依卿所見,何處為首都最為合適?」

劉步蟾道:「長安地處關中平原,南阻秦嶺,北濱渭河、氣候溫和,土地溫和,西漢、西晉、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隋、唐等先朝均曾經在長安建都,而且其南有巴蜀之饒,北有胡苑之利,更有故都舊城遺建,是定都的不二之選。」

太子微一思量,然後道:「劉步蟾,都城乃是國本,不可輕動,但你能繼續劉相之志,在江湖之遠猶能關心大明安危,更仔細觀察長江水族,心細如髮,志堅如鐵,實為天下士子之楷模。

本宮親自舉薦你為天文生,明日起,你便去欽天監報到,具體做什麼,自會有人告訴你,你可願意?」

劉步蟾連忙跪在地上,三呼千歲,然後道:「微臣多謝殿下知遇之恩,微臣必當盡心竭力,為大明萬死不辭。」

藍夜站起來反對道:「啟稟殿下,微臣以為,從軍事角度而言,遣都北方,對大明不利,所以,對於劉步蟾的觀點,微臣表示不能認同。」

太子哦了一聲,然後道:「你講講看。」

藍夜道:「自周時開始,中原地區便受北方蠻夷威脅,此後歷朝歷代,北方之禍,一日甚似一日,到宋時,更是只能對北方卑躬屈膝,俯首稱臣,最後整個中原皆為前元所佔。

脫去政治上的原因不講,從軍事角度而言,一個最重要的因素,是因為騎兵戰術發展的越來越快,尤其是前元成吉思汗所發明的騎兵游擊戰術,使得騎兵的作戰能力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也使得騎兵的威脅達到了頂峰。

北方地勢遼闊,十分適合騎兵的大範圍機動,而在大平原上,步兵一旦遇上大隊騎兵時,想追卻追不上,結陣自守時,又須防備騎兵的弓弩,劣勢顯現無疑,最麻煩的是,步兵一旦失敗,便是滅頂之災,騎兵卻可以從容撤退,保存實力。

北方蠻族殘暴,毫無人性,其出征之時,往往不帶乾糧,一切補給,皆靠沿途搶劫,如果搶不到糧食,甚至屠我漢人,以人肉作為軍糧,所以他們的行動極快,防不勝防。

長安地勢雖好,但是離北方依然太近,十分危險,以唐太宗之雄才,武德九年時,也不能不以身犯險,與突厥結成渭水之盟,而靖康之禍中,金國只用了一年時間就攻下了汴梁,而此後157年,前元才滅了北宋,皆因淮河和長江之因也。

殿下,北人善馬,南人善舟,此乃常理,為了大明千伙萬代,萬萬不宜輕生遣都北方之念!」

沐無敵小聲道:「這個藍夜,雖然很愛顯擺,但他的這套軍事理論倒是真有道理,可見這個人在軍事上還是有真才實學的。」

(本章完)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光寒九州錄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光寒九州錄
上一章下一章

第172章 遷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