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76.第1176章 理解問題

1176.第1176章 理解問題

羅科索夫斯基絕對沒有想到他已經引起了古德里安的高度重視,此時的他一方面為兵力尤其是技術性裝備短缺而發愁,另一方面對方面軍下達的指示不太滿意。

作為烏克蘭方面軍的邊緣存在,第6集團軍實際上是在白俄羅斯作戰,肩負的任務也是守備白俄羅斯南方,防止第二坦克集群深入到俄羅斯境內。在完成這一任務之後,第6集團軍就要將防區交給作為軍區預備隊第16集團軍,然後整體南下,同兄弟部隊一起前往基輔,爭取重新打通同基輔的聯繫。

作為羅科索夫斯基的上級,沙波什尼科夫和鐵木辛哥對軍區司令戰略構想的理解,認為就是讓第6集團軍死守莫濟里和卡林科維奇,擋住古德里安。在他們看來第6集團軍必須死死地釘在卡林科維奇,決不能後退一步。

那麼沙波什尼科夫和鐵木辛哥的理解是正確的嗎?應該說,他們沒有正確領會特里安達菲洛夫的真實意圖。作為蘇聯紅軍大縱深作戰理論的實際創造者,特里安達菲洛夫之所以要發明這一理論,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對一戰那種圍繞着整條戰線肉搏的戰術不認同。在他看來,戰壕戰簡直就是對戰爭藝術的褻瀆,如果所有的軍人都將戰爭理解為這種形式,那戰爭也就不是什麼藝術,而是機械化的公式和教條了。

特里安達菲洛夫認為,戰爭不應該是這種蠢笨的樣子,現代化的戰爭應該動起來,現代化的軍隊必須具有相當的機動性和突擊能力。哪怕是處於防守狀態,也不是傻乎乎的硬拼,防守戰術也是一門藝術,不是說防守的時候就只能死死地固守一點或者一線,防守也是可以動起來的。

在特里安達菲洛夫看來,讓半殘的第6集團軍和整補當中的第16集團軍固守莫濟里一線一動不動的將古德里安的第二坦克集群擋下來,這是不現實的,甚至是不可能的。

所以他給烏克蘭方面軍下達的指示是:擬以第6集團軍在莫濟里地區進行積極的防禦作戰,遲滯敵第二坦克集群繼續向俄羅斯方向突進,務必不能讓敵人跨過第聶伯河一步,至少堅持二十天,此後由第16集團軍接替。

看上去這道命令就是讓第6集團軍死守莫濟里,可是這裏面是有文章的,首先特里安達菲洛夫用的是莫濟里地區一詞,莫濟里和莫濟里地區完全就是兩個概念了。如果將莫濟里地區理解為莫濟里市和卡林科維奇市這兩個狹小的地區,那就錯了。

如果犯了這樣的錯誤,留給第6集團軍就只有一條路,死守莫濟里和卡林科維奇。很不幸的是,沙波什尼科夫和鐵木辛哥就是這麼理解的,所以他們傳達給第6集團軍的任務就是死守莫濟里和卡林科維奇,決不能後退一步,期限是二十天。

其次,特里安達菲洛夫也擔心下面的人不能理解他的本意,又特別點出了第聶伯河,要知道莫濟里離第聶伯河還有一段距離,這等於是劃定了一塊比較大的防禦縱深。

很顯然,按照特里安達菲洛夫的本意,他恐怕是希望第6集團軍能充分的利用好空間的優勢,以空間換時間,希望他們不要硬頂,而是以聰明的方式去達成作戰任務。

說白了,特里安達菲洛夫希望第6集團軍在莫濟里至戈梅利一線進行積極防禦作戰,將古德里安纏住,等第16集團軍和其他兄弟部隊完成調整之後,再去硬撼第二坦克集群。而不是一開始就讓第6集團群去跟第二坦克集群硬碰硬。

也就是說,在特里安達菲洛夫看來,不管是莫濟里還是卡林科維奇都沒有死守的價值,這兩座城市是可以放棄的,他的底線就是第聶伯河,只要不讓德軍裝甲集群跨越第聶伯河,羅科索夫斯基可以盡情的發揮。

如果最後傳達給羅科索夫斯基的命令是特里安達菲洛夫的本意,後面第6集團軍將會輕鬆很多,以羅科索夫斯基的軍事素養和聰明才智,恐怕是很圓滿的完成這一任務的。

問題是,命令通過烏克蘭方面軍司令部,然後被沙波什尼科夫和鐵木辛哥以自己的方式解讀了一番之後,特里安達菲洛夫的那一番苦心就全部打了水漂,這兩位沒能正確的「理解」特里安達菲洛夫的意圖。

可能有同志要說了,特里安達菲洛夫你也是的,幹嘛不把命令說清楚,把話掰開了揉碎了講清楚不就沒這麼一出了嗎?照這麼看一切責任都在特里安達菲洛夫不說人話?

不是這樣的,軍事命令不是合同,不是甲乙雙方簽名之後,就必須無條件執行的。因為戰場不是靜態的,不是電腦程序,每一步都環環相扣。恰恰相反,戰場上充滿了不確定因素,任何一份作戰命令和作戰方案都不可能面面俱到,實戰當中,往往計劃才開了個頭,就被實際情況帶跑偏了。

在這種情況下,上級給下級下達命令的時候,不會規定一個特別明確和細緻的「量」,而是會給與一定的伸縮空間。尤其是涉及到戰略層面,一般都會酌情考慮謹慎的下命令。

不過這回特里安達菲洛夫故意不說得十分清楚,到不完全是基於上面這種原因,雖然有但不是最主要的。特里安達菲洛夫之所以要含糊,原因來自於上層的壓力。

布列斯特阻擊戰結束之後,紅軍的主力基本上都收縮到了明斯克一線,半個白俄羅斯被德軍佔領了,講心裏話,這讓政治局臉上很沒光彩,所以他們對軍委的要求是,一定要穩固戰線,決不能讓德軍再繼續深入了,如果讓德國鬼子打到了俄羅斯境內,那就太沒面子了,畢竟一戰中德軍也沒有進入俄羅斯境內不是?

所以,政治局就劃定了一條紅線,要求特里安達菲洛夫務必將戰線穩定在白俄羅斯和烏克蘭一線,甚至還要提前一些,那就是要求必須守住明斯克、基輔,最好是從現在開始就不要再丟失一寸國土了,當然,政治局也給與了一定的空間,其底線就是第聶伯河,規定必須將德軍擋在第聶伯河以西地區。

這一道紅線讓特里安達菲洛夫有些不高興,按照他的想法,這種寸土必爭的打法是最愚蠢的,以他在內戰時期的經驗看,想要以弱勝強以小勝多,就必須合理的利用蘇聯國土縱深大的有點,不拘泥於一城一池,廣泛的調動敵人,最好是用漫長的戰線分散敵人的優勢兵力。而紅軍則利用戰前已經基本建立好的機械化優勢,快速高效的擊中優勢兵力打殲滅戰。

特里安達菲洛夫相信,只要執行這一套戰術,必然可以將德軍的戰線撕碎,然後一口一口的將敵人吃掉。而現在,軍委給他劃定了一條紅線,還規定他務必不能踩線。而且從這條紅線的範圍來說,空間根本就不夠,並不能達到分散德軍的目的。他尤其對政治局要求的寸步不讓的要求相當的不滿意,認為這簡直就是傻瓜行為。

可不不管特里安達菲洛夫有多不滿,這條命令他還就只能執行,甚至為了貫徹政治局的指示,他還必須違心的命令政委們做宣傳鼓動工作,鼓勵戰士們浴血奮戰保衛蘇聯的每一寸國土。

當然,特里安達菲洛夫是不願意執行這麼呆板的要求的,而他又不能明著跟政治局唱反調,無奈之下,只好很隱晦的表達這一意圖。

說白了,這就是一種變通。是前線將領合理的規避上級不合理命令的一種辦法,屬於只能意會不能言傳。那麼沙波什尼科夫和鐵木辛哥為什麼沒有理解呢?

哎,其實他們並不是不理解特里安達菲洛夫的苦心,而是不能這麼傳達命令。首先,特里安達菲洛夫的行為屬於打擦邊球,這種行為是相當危險的,一旦有個閃失,就很可能自取滅亡。萬一下面的人以為這是特里安達菲洛夫默許他們繼續撤退,一槍不放就退到了第聶伯河東岸,那樂子可就大了。

反正沙波什尼科夫和鐵木辛哥是不敢這麼去賭的,也害怕擔責任。畢竟他們沒有特里安達菲洛夫的那麼硬的後台,小特有李曉峰保著,那黑鍋必然就得由他們背,這真心是傷不起。

其次,沙波什尼科夫和鐵木辛哥認為,就算退到了第聶伯河,這一段的空間還是太小了,根本換不來多少時間。萬一德國人一口氣就衝到了第聶伯河畔,根本不給你多少時間,這怎麼辦?要知道第二坦克集群的推進速度還是很快的,就這點距離完全不叫事兒。

沙波什尼科夫和鐵木辛哥很擔心這種情況出現,一旦第聶伯河防線失守,德國人將飛快地推進到俄羅斯境內,那時候政治局能饒得了他們?

這哥倆一合計,認為按照特里安達菲洛夫的方案來,風險太大了。還不如給羅科索夫斯基下死命令,就讓第6集團軍在莫濟里死扛,能抗一天就算一天。哪怕最後扛不住崩盤了,那政治局也不能指責烏克蘭方面軍沒有儘力,更不能說烏克蘭方面軍違背了政治局的指示。而且就算莫濟里崩盤了,不是還有第聶伯河防線,還有第16集團軍嗎?再讓他們頂上去,說不定真能將德軍擋在第聶伯河對岸呢?

基於這樣的考慮,沙波什尼科夫和鐵木辛哥才給羅科索夫斯基下達了死命令。看上去這兩人似乎缺乏擔當,很有一點沒卵用的感覺。但話又說回來,以這二位當時的狀態,恐怕也只能這麼做。

原因很簡單,看看沙波什尼科夫此時是個什麼狀態?雖然他是烏克蘭方面軍的司令員,但說心裏話,他並沒有過硬的靠山,不管是托派還是列寧派他都靠不上,小肩膀自然是有點軟。

不光是靠山的問題,還必須看到,此前烏克蘭方面軍可是遭受了很大的損失,讓德國南方集團軍群佔據了大半個烏克蘭,還將基輔圍得水泄不通。雖然這裏面很大一部分責任都在圖哈切夫斯基的瞎指揮,但圖哈切夫斯基有靠山,還很過硬,而沙波什尼科夫是光桿,隨便哪怕分擔一點責任都能讓沙波什尼科夫吃不了兜著走。他謹慎一點實在是太正常了。

再看看鐵木辛哥,這位比沙波什尼科夫還要跛腿,屬於被打倒的斯大林集團餘孽,政治上本來就是一塌糊塗,屬於那種不出問題都能隨便找出一堆問題處理掉的可憐蟲,他選擇明哲保身有錯?

說白了,擔當這個東西不是說有就有的,要麼你能豁出去一條命,要麼你得有天大的庇護傘。遺憾的是,這兩條全世界絕大部分人都沒有,所以沒擔當才是正常。

如何適應這種沒擔當的狀態,並且在這種極端不利的局面下大展拳腳干出一番事業,也就是庸人和牛人的區別。而羅科索夫斯基則屬於後者,面對這種極端不利的條件,他沒有怨天尤人,更沒有坐以待斃,而是在積極的開動腦筋想辦法。

如何打破這些捆綁着他的鎖鏈,儘可能的為自己爭取有利的態勢,就屬於他首要的工作。

羅科索夫斯基幹得不錯,他相當清楚,傻乎乎********去死守,那絕對連骨頭渣都不會剩,但他又不能放棄莫濟里後撤,所以他採取了折中的辦法。

將手頭的部隊一分為二重新編組,將缺乏機動能力的步兵丟在了莫濟里和卡林科維奇打巷戰。而將最精銳的裝甲部隊(除去那一部分基本無用的T-26)抽調出來,放在了卡林科維奇之後休整備戰。

「我只能依託城市消耗掉敵人裝甲部隊的勢頭,並在合適的時機進行小規模反擊作戰打亂敵人的節奏……」羅科索夫斯基後來回憶道,「當然,僅僅做到這些還是不夠的,畢竟第6集團軍的兵力實在有限,我認識到了一點,不解決兵力上的問題,這一切是無解的。」

遺憾的是,羅科索夫斯基並不可能獲得上級的增援,此時紅軍普遍感覺兵力緊張,不管哪個方向都不可能抽出多餘的兵力。無奈之下,羅科索夫斯基也只能就地取材了。

「我們徵召了大批的公民,讓他們承擔修築工事以及監視觀察和放哨的任務。」

這一批臨時徵召的民兵高達五萬餘人,這些可愛的勞動人民在極短的時間內搶修好了三道防線,暗堡、反坦克壕和火力點更是遍佈在城市的每一個角落,防禦縱深高達40公里。

其中相當一部分民兵還直接承擔了守備任務,僅僅卡林科維奇就組織了50個民兵營(每營100-200人),雖然戰鬥力無法和正規軍相提並論,但是在築有良好防禦體系的城市進行巷戰,仍能給德軍造成極大的麻煩。

正式這些寶貴的民兵填補了第6集團軍兵力緊張的缺陷,讓羅科索夫斯基能集中主力放在比較關鍵的方向,還能保持相當實力的預備隊,這是第6集團軍能堅持住的主要原因。

1941年9月29日。駐兵卡林科維奇城外的德國第二坦克集群第10、第28摩托化步兵師打響了德軍總攻開始的第一槍。其所屬的工兵部隊與凌晨三時便開始清除前進道路上的鐵絲網和雷區,而主攻部隊在沒有炮火準備的情況下(因為之前一直在持續炮擊,也就沒必要進行炮火準備了),沿着工兵開闢出來的道路於半個小時之後發動了全面進攻。

羅科索夫斯基佈置在外圍的第一道防線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堅固,很快便被敵摩步第10師撕開了一個不小的口子,德國擲彈兵是蜂擁而入。

古德里安當天上午接到的前線戰鬥報告是比較樂觀的:「我軍進展順利,敵軍抵抗不甚頑強,預計可於下午二時達成計劃之目標。」

不過德國人高興得有點太早了,在下午,摸清了德國主攻方向的羅科索夫斯基,立刻命令保留在卡林科維奇的機動部隊進行反擊,剛剛吃過午飯還有點打瞌睡的德國兵觸不及防之下遭到攻擊,很快就亂作一團。

在一片混亂之中,德國人又拱手讓出了上午搶佔的陣地。這讓古德里安直皺眉頭:「我之前就知道,今天的戰鬥恐怕不會順利。我們所面對的是一群經過精心備戰,做好了充分準備的布爾什維克擁躉。他們對戰鬥異常狂熱,不止一次出現高呼口號抱着炸藥包摧毀我軍坦克的瘋子……」

古德里安對未來的戰鬥有一股不祥的預感,在給上級博克元帥彙報情況時,他說道:「游擊隊十分活躍,我軍補給不甚通暢,而當面之敵又十分頑強,而且從最近戰場上的變化來看,布爾什維克似乎在不斷的往前線增兵,這說明他們遠沒有到山窮水盡的境地,我軍必須要做好長期作戰的準備了。」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天兵在1917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天兵在1917
上一章下一章

1176.第1176章 理解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