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 又作死

95 又作死

圖哈切夫斯基已經不是第一次對重型坦克有興趣了,之前他就是多炮塔的T-28擁護者,為了這個坦克一度跟李曉峰鬧得不可開交,甚至是讓他下台的原因之一。

當然,現在是1938年,跟之前迷信多炮塔坦克相比,圖哈切夫斯基已經從那個坑裏爬了出來,現在,他提交給軍委的建議是一款擁有強大裝甲防禦力,能抵擋現有和未來三年內反坦克武器攻擊,並且擁有強大攻擊火力,能夠有效摧毀堡壘和工事的坦克。

圖哈切夫斯基認為,這種坦克戰鬥全重至少要在35噸左右,炮塔和車首正面裝甲不低於50毫米,側面不低於30毫米,裝備一門76毫米榴彈炮,如果有可能的話85毫米更好。

反正看圖哈切夫斯基的意思,這個坦克有點像輕量化的KV-1,火力差不多,防禦稍差。如果按照他的意圖發展新式重型坦克,那恐怕將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悲劇。

至少李曉峰是不會同意上馬如此廢柴的重型坦克的,在他看來,這個垃圾還不如北方工業的54號工程,還不如直接給54號工程換一門L11或者ZIS-376.2毫米炮湊合。如果時間充分的話,乾脆換後來IS-2和IS-3的D-25122榴。反正後世的天朝魔改59的時候,喪心病狂地塞進去了一門125毫米坦克炮,換D-25沒有任何問題。

在李曉峰看來裝備122榴的54號工程可以將未來所有的KV系列和IS系列全部PK下去,根本就不需要在重型坦克上浪費精力。而圖哈切夫斯基此時的要求根本就是不合時宜的。

另外,多說一句,54號工程經過數年的發展,已經差不多完全成熟了,可能在裝甲質量和火力上不如原本T-54/T-55,但是在其他性能上完美的完成了山寨任務。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經過技術攻關,讓蘇聯最蛋疼的傳動系統問題終於被北方工業攻克了。說起蘇聯的坦克,可能很多同志的第一印象就是坦克海,彷彿毛子就靠人海戰術取勝,而其技術裝備水平很爛。

實際上並不是這麼回事,蘇聯坦克在二戰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不管是數量還是總體技術水平都是領先於西方同行的,除了一個方面,那就是動力系統。

萬年不變的B2系柴油機包打天下就不用說了。進入20世紀70年代,說實話B2這條路子就已經走不通了。得虧毛子的設計師牛逼,以高水平的總體設計壓低了坦克的重量,讓B2才支持得住。

而跟爺爺輩的B2相比,蘇聯最糟糕的就是傳動系統了,也就是所謂的變速箱。這個需要精密加工的元件是蘇聯最差的方面,從二戰前到二戰後一直都落後於西方。一直在單功率流傳動上打轉轉,跳不出那個坑。

比如說T-34,其最糟糕的就是那個相當簡陋的機械式固定軸轉動,壽命低、可靠性差,每一輛T-34得準備至少兩套傳動才夠用,更那啥的是這套傳動長度還很大,迫使T-34隻能縱置發動機,導致底盤變長,影響了機動性能。

實際上不光是T-34,二戰中毛子凡是使用B2作為動力的坦克或者突擊炮,都存在相同的問題,這個傳動實在是讓人蛋疼。一直到了T-54,毛子才通過工藝提高解決機械式固定軸傳動的體積和可靠性問題,否則T-54將又是一個炮塔「很靠前」的怪胎。

好在這個時空有某仙人,通過北方工業的大投入,終於提前了6年解決了這個問題,從1938年2月份開始,54號坦克終於可以定型了。

當然,54號工程定型的時候跟歷史上的T-54還是有一定區別的,比如說之前提到過的裝甲鋼質量問題,這個稍差。另外就是火力問題,比如說D-10坦克炮,這門由海軍艦炮發展而來的高膛壓大威力坦克炮還沒有誕生,自然是裝不上。

並且北方工業並沒有選擇山寨D-10,從一開始,在李曉峰的規劃中,北方工業就沒打算在線膛坦克炮上花太大的精力。引進了博福斯的高膛壓火炮技術之後,北方工業的發展方向是滑膛炮。不過一開始並不是未來的那種大威力高膛壓滑膛炮,而是選擇了漸進式發展路線。

先搞一款發射破甲彈為主的中等膛壓坦克炮,等未來技術成熟了再上一個台階,發展膛壓更高的發射動能彈為主的滑膛炮。

那麼李曉峰為什麼要先搞一門技術水準不是那麼高的滑膛炮呢?原因很簡單:第一,二戰是一場消耗戰,武器首先要便宜能大規模量產,而中等膛壓的滑膛炮比二戰中廣泛使用的坦克炮生產難度小(不用車膛線),而且不需要很高水平的炮鋼(成本低),符合大規模量產的需要;第二,威力也足夠用了,一百毫米口徑的破甲彈,在那個年月靜破甲水準在300毫米左右,動破甲水平也不會低於70~80毫米,改進葯罩結構和成分之後,輕而易舉的能達到靜破甲500毫米,動破甲120毫米左右的水準,基本能搞定二戰中出現的一切裝甲目標。

而且,破甲彈的生產工藝要求更低,不像穿甲彈對彈芯的加工那麼複雜。比如蘇聯早期的45毫米、57毫米、76.2毫米鎢合金穿甲彈,其工藝始終存在問題,廢品率高得嚇人。一度在1941年戰爭爆發之前被迫收回了大部分列裝到部隊的穿甲彈,導致遭受德國突然襲擊的時候,裝甲部隊和反坦克炮兵只能用榴彈跟德國人周旋。

破甲彈沒那麼麻煩,只要弄一個錐形葯罩,加一點高能炸藥,再解決一下引信的問題就齊活了。反正按照李曉峰的方案,這是成本最低效果最優的方案。

可能有同志要說了,難道只有你蘇聯能用破甲彈,這麼好的辦法英美德怎麼不用?而且後來冷戰中著名的L7105毫米坦克炮就有破甲彈。

話可不是這麼說的,線膛炮不是不能用破甲彈,而是發揮不出破甲彈最大的威力。因為有膛線的關係,彈丸高速旋轉,而破甲彈是靠射流「燒穿」裝甲,射流自然具有流體的特性,高速旋轉的離心力會讓射流分散,極大的影響穿甲效能。哪怕是法國人發明了滑動彈帶技術,用線膛炮發射的破甲彈動破甲威力也只有靜破甲威力的三分之一到五分之一的樣子。

可以說線膛炮天生不適合發射破甲彈,而滑膛炮不一樣,彈丸發射后只有輕微的旋轉,基本靠尾翼維持穩定,破甲威力保存得很好。當然,有一說一,滑膛炮的精度確實比線膛炮差。不過考慮到二戰中坦克觀瞄設備的落後,大部分坦克和反坦克戰都在一千米以內,這個距離上精度還能接受。

實際上當時唯一制約滑膛炮使用的其實是個觀念問題,老頑固固執地認為滑膛炮不好,不相信一款裝備滑膛炮的坦克能有多少戰鬥力,更是對破甲彈沒有太大的信心。

為了這個原因,李曉峰是跑斷了腿說破了嘴,賣了不少人情才讓軍委同意小規模採購一批裝備後來命名為1A10型的100滑膛炮的T-54坦克。很有意思的是,最初在紅軍當中,T-54被劃分為重型坦克,其承擔的主要使命是打碉堡。

為了配合T-54的新任務,北方工業特別研發了碎甲彈,不過一般不用其攻擊裝甲目標,而是作為一種攻擊工事的專用彈藥。在當時T-54主要使用三種彈藥,破甲彈、碎甲彈和榴彈。尤其是碎甲彈,作為一種既能攻擊裝甲目標也能攻擊土木工事的彈藥,十分受到紅軍戰士的歡迎。

從1938年2月份開始,T-54開始進入近衛機械化步兵第一軍服役,首批的採購數量為一百輛。按照紅軍總參謀部的說法,如果T-54表現優秀,將會繼續採購。

在此時,圖哈切夫斯基突然要求上馬新的重型坦克項目,這在李曉峰看來就是搶生意,自然是比較惱火。而更讓他惱火的是,一部分老頑固還覺得那廝說的有道理,連斯大林都站在了圖哈切夫斯基那邊。

於是後來被命名為T-38的重型坦克項目上馬了,由科京負責研製,這位在原本的多炮塔坦克項目上進行了修改,很快就拿出了一款跟歷史上一模一樣的KV-1坦克。

當時科京還有些得意,信心滿滿地對老丈人伏羅希洛夫宣稱T-38是蘇聯最好的重型坦克,並且沒有之一。不過比較打臉的是,總裝備部可不聽他瞎吹,將T-38和T-54進行了全面的對比試驗之後,上報給了軍委一個結論:「不論是機動性、防禦性還是火力,T-38全方位的落後於T-54,建議終止發展T-38,這種重型坦克完全沒有存在的必要。」

如果不是伏羅希洛夫的關係擺在那裏,T-38真心是連走上生產線的資格都沒有,依靠着伏羅希洛夫的關係,紅軍騎兵部隊勉為其難地採購了兩個獨立重型坦克旅的量,另外向西班牙、芬蘭、東波蘭和東普魯士出口了一批,累積產量不超過500輛。

而T-54則完全不同,從1938年投產,一直到1981年停產,累計產量超過了十萬輛,一度成為了紅色鋼鐵洪流的標誌。

暫且不提這些,言歸正傳,回到西班牙戰場,在阿蘭胡埃斯蘇德兩軍進行了第一次力量與意志的交戰,戰鬥一度打得萬分慘烈,塔霍河一度被鮮血染紅。不過隨着國民軍從馬德裏外圍撤退,合兵一處的弗朗哥和古德里安終於打退了圖哈切夫斯基的進攻,萬分狼狽地奪路而逃,一口氣逃到了雷阿爾城。

有多狼狽?弗朗哥的國民軍幾乎丟掉了全部重武器,甚至相當一部分士兵連步槍都丟了,幾乎是空着手逃出來的。德國人也強不到哪去,大部分一號坦克在衝破國際縱隊阻擊時,要麼被擊毀,要麼因為機械故障和燃油耗盡被遺棄,安全抵達雷阿爾城的一號坦克總計不到20輛,可以說是丟盔棄甲。

而抵達雷阿爾城之後,弗朗哥和古德里安進行了長時間的會談,最後一致得出了一個結論,繼續留在雷阿爾城也不安全,部隊必須儘快南下,依託瓜達爾基維爾河畔的科爾多瓦城抵禦俄國人的進攻。

這一次弗朗哥撤退得飛快,而且全面接受了古德里安的意見,在未來,他的目標改為確保南部地盤的安全,積極鞏固南方戰線之後,再徐徐圖之。而且他決心先拿下地中海沿岸的港口,然後再劍指馬德里。

看上去弗朗哥是亡羊補牢了,但實際上古德里安在日記中寫道:「亡羊補牢為時晚矣,在失去了費羅爾的牽制之後,共產主義份子可以一心一意地向南方進攻,能不能保住南方都相當的難說……至少我不相信弗朗哥還有問鼎西班牙大權的機會……」

實話實說,古德里安其實不必那麼悲觀,因為造成他被動的不是人民陣線,而是國際縱隊。而如今,圖哈切夫斯基跟第二共和國內閣的關係,不說是水火不容,那也是矛盾重重。

圖哈切夫斯基對這幫豬隊友已經是忍無可忍了,如果不是他們拒絕派遣空軍支援,如果不是他們眼睜睜地看着弗朗哥的部隊大搖大擺的撤離馬德里。他就可以在阿蘭胡埃斯截住德國人,就可以打一個殲滅戰,一舉解決內戰問題。

而正是這幫豬隊友的失誤,導致殲滅戰變成了追擊戰,雖然殲滅了一部分敵人,但敵人的主力依然存在,而且經過這場艱苦的迎頭對撞之後,國際縱隊的損失也比較大,沒有能力繼續作戰了。

當然,如果僅僅是這樣也就算了,更讓圖哈切夫斯基忍無可忍的是,馬德里的豬隊友竟然還慶祝什麼馬德里保衛戰的宏大勝利,聲稱是西班牙人民保衛了馬德里,反正用第二共和國內閣的話說,這場勝利完全屬於西班牙人民。

很顯然這言外之意就是馬德里保衛戰的勝利跟國際縱隊跟圖哈切夫斯基沒有任何關係。你說說,圖哈切夫斯基能聽得了這個?

更火上澆油的是,第二共和國內閣還有挖苦和嘲笑的口吻質問圖哈切夫斯基:「為什麼要放跑敵人?為什麼沒能殲滅敵人?」

這兩個為什麼一出來,圖哈切夫斯基直接氣得掀了桌子,反正從那一刻開始,國際縱隊和共和軍之間的關係完全破裂了。雙方從之前的同志加兄弟變成了老死不相往來的仇敵。

也就是說,弗朗哥和古德里安完全不需要灰心喪氣,一貫擅長作死的人民陣線很快就可能將所有的勝利果實完完全全地送回來,他們只需要耐心地等待時機就行了。

而這個時機很快就出現了,隨着國際縱隊和第二共和國的關係破裂,也隨着西班牙戰局「根本」地好轉,第二共和國內閣認為大局已定,不需要蘇聯的援助也能取得勝利了。所以他們直接向共產國際建議,可以解散國際縱隊了。

說不好聽點這就叫卸磨殺驢,這幫孫子大概覺得勝利已經唾手可得,是時候將吃獨食了。如果是加米涅夫和季諾維也夫主掌共產國際,第二共和國的要求肯定被滿足了。而現在,這兩個孫子已經倒台了,共產國際的掌門人換成了盧森堡、李卜克內西和季米特洛夫,這幾位還是清醒人,知道西班牙人這麼搞純屬作死,所以直接否定了他們的結論。

在共產國際給人民陣線的信中如此說道:「雖然通過馬德里保衛戰,西班牙的革命戰爭取得了階段性的勝利,但與此同時也必須看到,敵人還比較強大,盲目樂觀是不可取的……希望你們同國際縱隊的同志同心協力繼續戰鬥,爭取早日取得全面的勝利!」

這個結論不管是人民陣線不滿意,圖哈切夫斯基也不高興,對圖帥來說,西班牙這個鬼地方他是一天都不想呆下去了,更不希望任何一個俄國小夥子為了一群逗比而付出流血犧牲的代價,他巴不得趕緊地走人,最好是一刻不停,他倒要看看最後誰能笑道最後。

反正,根據共產國際的決定,國際縱隊雖然留下了,但卻是相當不樂意。根據圖哈切夫斯基的命令以及軍委的指示,國際縱隊開始向地中海沿岸轉移,將所有的主力都調離了西班牙內陸。

對此,人民陣線還挺高興,在他們看來雖然沒有趕走企圖「搶」功勞的俄國人,但是讓俄國人靠邊站了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這樣他們可以集中全力用一波流推倒弗朗哥,毫無懸念的摘走勝利的果實。

在五月份,經過兩個多月的準備,人民陣線指揮共和軍發動了所謂「最後的戰役」,準備突破科爾瓦多,一口氣將國民軍和德國人趕下海。

不過讓人民陣線沒有想到的是,這場戰役從一開始就不順利,缺少了蘇聯顧問的協調和指揮之後,共和軍根本就是一群烏合之眾,從戰役打響的那一刻開始,部隊就開始陷入混亂。什麼誤擊、錯誤理解命令以及不服從指揮和自以為是的情況比比皆是,還沒向前挺進5公里,就被嚴陣以待的國民軍迎頭趕了回去……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天兵在1917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天兵在1917
上一章下一章

95 又作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