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8章 典籍宮道書

第258章 典籍宮道書

第258章典籍宮·道書

「風子安好!」

正殿之外,風允站於殿前,望着這一片如汪洋之海般的異人氣息,其下多中年,不乏老者,位高權重,在各國之間都有着自己的名望。

但齊聚在風都,皆為這風祠道天而來。

對此,風允依照定立之規矩。

「法伯,風祠之事,就交給您了。」

法伯,先賢之通靈,是為皋陶也。

風允不語,而是對法伯頷首。

「此為禁制,以免不得其實力,強行觀閱而傷己。」

此言出,諸國又喜,卻又忐忑,卻是擔心國內一些權貴子弟,為其攀比,拿去名額卻是紈絝之心,丟人現眼。

但入殿之中,卻無人刁難,要知曉,能入此殿者,皆是在自己道內,先天拔頂之輩,此世中,難出二者。

安地,楚國之交界也,楚國自稱蠻夷,他們這些周禮之國,還是顧忌的,不見此時眾人都恍惚忽略屈原,對於言談不做搭話,也不目視。

「考核后,則可入內學宮進修,並再入道天一次,之後與諸多同行者論道,以精進……每每完成一次道天考核,就可一入道天,直到能自我入道天……」

「周禮之源頭,或許能從此書中得到解答……」風允目光微動,想起了當初在此書上見到的武王與周公之夢。

入典籍宮,此刻還有不少風氏之人,在分門別類,將收集來的各國之書整合,列方。

而正殿中,已經備好席位。

門方開,就見一老人。

這些已知曉道天為何,德高望重,名望不菲的異人們,紛紛在殿前低首而禮,此為敬道天,也是敬風允為人族所做。

如今,只要以自己所感悟的道,親寫一份原本,即可加以幻咒,陰陽雙魚,五行之氣構建出一個可供觀道韻的小世界,方便後人學其道。

爭道——正如周公與召公、畢公對禮道的爭鋒,周公為先道者,若是召公與畢公的后道凌駕於先道,那在禮道一途中,召公與畢公的地位就將高於周公,若是以碾壓之勢,那恐即使周公為先道,也將被壓入塵埃,世人只知曉后之禮道。

「九州之異人,只要能入道天一層后,即可入外學宮,觀閱典籍宮之典籍而進學,完成道天之考核。」

莫說是孔丘,就是莊周都聚上前來。

屈原猶豫在《列國·楚》與《列國·周》之間。

「風聖,楚國欲行人道,每年以聰慧子弟入安地求學,出異人後入風都求學。」

法伯笑而上前。

何為爭論?

風允頷首:「允會給諸國一些名額,但是外學宮也有考核,每期一次,其不能學者,遣返而回,諸國莫覺是風都刁難。」

其中觀閱最多者,卻是代表風允玄道的《列國》幾書,而《列國·楚》卻是多者,畢竟,風允在楚國所做,最能體現人道之情,而豐鎬之時,卻多隱秘不發,不為人知。

「《周公解夢》?」

風允指著《列國·百越》,不作多言。

「風聖,您是知曉管仲之道的,但是在齊國,管仲還是不得齊候重用,您可有法?」

「風聖安。」

「風祠之中有異術,容納數萬人而不逼仄,諸位可隨法伯入殿,尋緣法,入道天與先賢爭論人道,得何考核,得何機緣,皆靠諸位。」

這聖人之力,恍惚浩瀚之海,連綿不絕,此時看之毫無壓迫,但若是以心神探究,卻是有阻礙之態。

對此,風允也清楚,莊周夢蝶,其與夢有不解之緣。

這夢道之先,自然能補益莊周之道。

何為道法術世界,就如當初風允與老子觀《周易》而論道,進入周文王所創的周易世界一般,其天地皆為周易所變化,風允與老子在其世界中,領悟了完整的周易六十四卦。

「諸位且隨允來,玄道為人道之器,自然不會脫離人道之理念,而獨守高樓。」

根據三祖隱隱透露,這道天是伏羲與女媧氏所創建……

「頡伯。」

此書無異寶,此時靈性尚淺,但其上虛幻之意不絕,似乎隨時都能將人之意識牽入其中。

「且慢,汝可入此書。」

「之後還請歐冶先生著寫鑄造之書,留於風都典籍宮,以做傳世之學。」

風允頷首,遂上前一步,對底下身份高貴的異人們道:「今日暖春之初,允在此開風祠之門。」

入殿,寬闊,只有幾本書在架上,懸浮而空,更之上是風允的異寶,散發着聖人之力。

數十異人觀之,皆嘆息,心頭一驚。

聞風允言,諸位先天異人,皆起身相隨。

「且忙,允攜諸位來客,入首閣觀書。」

爭道、論道,皆以人族為大,是為人族道天之使命,人道之本源。

另一旁,管仲對風允一禮。

風允解釋。

「風聖,老夫欲在城西街開辦一鐵匠之所,傳授鑄造之道,還望應允。」

而風允如此的言論,殿中的諸位雖還不清楚術法道界為何狀態,但也都明白其中好處。

這可是數百年才再次出現的聖人啊。

「原知曉了。」說罷,也毅然入《列國·楚》中,至今,屈原都沒有看懂風允在楚國的所行,所謂人道,他還是很迷茫。

皆嘆服風允之德行,對傳道後人,不惜餘力,無所私心。

「此書的原本在成周,允一路上對此有深感,記住其道韻,后親自刻錄一份,雖不出異寶,但以陰陽五行之力,卻是能激其起靈性。」

此言出,那期待之異人們,多忐忑,但無一人遲疑,皆遂法伯繞行正殿,前往風祠。

「拜謝風聖!」

而另外之人,大多是來結交之意。

爭道之法,就是使用一道,相互而爭在此世之人族,勝者為大,是為此道主宰,修行裨益巨大,突破先道極限,達過去之不可能。

「允之學,皆留在典籍宮內。」

幾人看頡伯,能感受一些先天之意,遂就無多言。

爭道、論道也。

但沒有人拒絕,只能經歷尋來聰穎之輩,代表本國來風都。

風允搖首不答,他不是沒有私心,而是他的私心就是利人道,只不過是私心如此,卻有益了大多數人,所以看似聖人之行罷了。

「歐冶先生,風都之地雖小,但歡迎有學之人,能學之人,教學之人,此三學,歐冶先生皆有之。」

但其中也有特殊者。

其一就是有學識的人,這樣的人能為風都留下更新,更適合的道,這樣的人可以在風都作為隱士,不為學宮之弟子,但可以藉助典籍宮之書,或是風祠之道天,以進修其道。

此言出,眾人喜色上頭,皆行禮而尋書。

諸位才紛紛落座。

「諾……」

或許楚國,唯一細解,透徹人道者,尚且只有自裁的楚威王。

眾人頷首。

而論道——坐而論之,就如三祖對風允設題,以在當世之情況,解此題,就為論道。

歐冶目光微動。

孔丘對風允遙遙一禮,似要踏入《列國·周》當中,欲再觀一次周公之禮,但是風允阻攔。

周圍人聞聲,思索風允之意。

隨之,兩人被玄氣包裹,入了這《周公解夢》一書。

這就是所謂——道無先後。

如此,一時間,殿中數十人,只剩下風允、頡伯,與莊周、孔丘。

風允聞,頷首。

不消片刻,皆明白——風允之言是說,風都地界不大,無法容納天下所有人,所以只留三種人,以免浪費其地界。

而那些游士,卻是希望能一觀風允之玄門人道,感悟聖人之力,為自己而進修。

當然,為增長其力,以開書中世界,風允將異寶都放於其上,以培養書之靈性。

其三是教學之人,這個就是得道之人,可教學學宮弟子,為弟子傳道,為風都留學問。

萬物有靈!

而那些諸國來探查之人,也都目光一動,心中期許。

而後風允加之自己的感悟,以成《周易·風子六十四卦》,並且,雖之此書出現,風允也祭道為器,此時已經化作了一六爻之盤,只是不曾動用罷了。

「諸位皆能見道天,此番來風都,不知為何?」風允率先一問。

所以在論道之後,先賢會拿出自己道的一部分,贈送於後輩,無私助力後輩之道,以全人族之繁盛。

「自無不可,鑄造,兵之矛戈所出之地,行軍無器,如何攻伐呢?」

若是能一觀其道,當為大幸。

風允隨之入殿,在其後,數十人也隨之入殿。

之後,不少人也都紛紛向風允示好,表達了入學之心。

風允在英、六、桐等地,就得其知,遂即使在道天未見過,也能依靠此緣法而通靈。

對此,風允道:「原,你心中之道為何而行呢?」

「此為典籍宮之長史,居典籍宮首殿之左,允不在時,典籍宮之事,由左長史看守。」

其中,不乏有如桐國君這樣的君主,或是屈原、管仲這樣的一國大臣,或孔丘這般的方入仕者,或者是如莊周這般,悠然自樂,輕快的游士……

「風聖……」桐國君此時也言。

風允起身。

此刻皋陶化作一白須老者,慈眉善目,頭戴冠,玄端加身,一副親和模樣,但眼中隱隱的堅韌鋒芒,卻若隱若現。

還有不少在抄閱,備份……

倉頡……

「嗡!」

思索間,風允招手,一本書落入其手。

論道不必為同道者,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論而觸及旁內,以補全自身之道也。

其中歐冶自不必說。

「諸位且隨老夫來,人人皆可進,與先賢爭論人道,非一時能畢,遂不必匆忙,應小心梳理自身所學才是。」

再往後,歐冶也踏入了《列國·百越》一書中,其卻是言:「欲再行當年之事。」

一路而行,來至典籍宮。

「允也不吝嗇,允雖未死,但也留了一魂在道天,允之所學,其魂皆有,若是學子能達一定境界,可進風祠,以二鼎,入道天,得允之親授。」

而莊周也好奇。

管仲面赤,在風允面前,他低首而不敢目視。

有時,給出一些好處,這些權貴才會放出一些利益換取。

風允聞之,點頭。

風允如此決定,也是無奈。

畢竟此時能學字者少數,能支持其學者更少,多是士族子弟,各處各國名額,各國之間有傲氣者,在乎顏面,必會資助一些聰穎但家貧之人來學,以彰本國之智慧,在諸國之間不落下首。

但風允卻曉得,這是頡伯故意為之,如此也少了許多質疑之言論。

頡伯中年人,卻有老邁之態,其坐於席上觀書,正是風允的《音字表》,對風允與眾人的到來,不多言,只是頷首,慢悠道:「自便。」

風允繼續言:「今日諸位來風都,是為人道之興,諸位可觀此地之書,入其中,所得皆歸諸位。」

「此書,二位皆可一觀。」

歐冶自無不可,行禮稱諾。

「歐冶先生。」風允笑而安撫,歐冶這才恍然,對風允一禮后道:「風聖,歐冶如今已離開了禹越,欲在風都久居,還望風聖方便。」

「而允在風都典籍宮中,也將留下傳世之學,達一定實力后,也可以允所留陰陽五行之幻咒,助其入道法術界,得其傳世之精要,領悟異術、異法、異道。」

比如屈原。

「風聖。」歐冶快步,其非禮士,出聲禹越,此番激動下,卻是顯得莽撞了。

管仲再禮,這就投入此書當中,幻化而入。

無一例外,這些都是能依靠自身,入道天者,他們身上或許已經有了題,在此世做解,無需風祠溝通道天。

風允回禮。

首閣,就在風允之偏殿旁,這裏是典籍宮最大的殿,其中存放的,多是風允所學、所知之道,是他親自以道韻玄氣復刻。

「我桐國也欲與風都交好,不過桐國無安地這般的人道玄門之所在,所以只能經歷來風都求學。」

屈原為之一振,對風允行禮。

「允能將此交託老夫,老夫自然秉承公正之理念,為風都看守風祠,絕不會徇私舞弊。」

以物換物,得與失,好與壞,價值可對等,這本就是難以斷明白的事情,只需定下一個範疇即可。

「自無不可。」

其二是能學之人,就如風都學宮只招收通過道天一重考核的異人,或是聰敏之有望異人者一般,能學之人才不會浪費風都有限的位置,也是免得人看不清自我,徒勞一生,不得學,卻不得其解,困死在風都內。

啟書之靈性……

孔丘自然信任風允之言,而對於所謂的周禮之源頭,孔丘也是有研究之欲。

隨着風允行術法,他身後陰陽雙魚浮動,四周五氣聚集,紛紛湧向此書。

「允,你這玄法不凡啊。」

一旁,頡伯感嘆……

(本章完)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大周守藏史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大周守藏史
上一章下一章

第258章 典籍宮道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