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4章 自她而始

第684章 自她而始

第684章自她而始

姜佛桑也能理解他們的選擇。

姜家這幾年發展勢頭很好,族中子弟入仕者眾多,裴遨上位以後清算了一批人也並未牽連到他們。倘或真能迎回少帝,姜氏一門亦不會有任何損失。

雖說少帝十有八九做不了主,但不管少帝背後屆時站的是哪一方勢力,籠絡人心都是必然的,尤其京陵眾世家。

縱使有人起意想憑姜家威脅她,也要看威脅不威脅得了。他們可不是柏夫人。

就是可憐了佛茵,一整晚強顏歡笑。

她也是想親人團聚的罷?只沒想到換來的是一句「姜七娘早已不在人世。」

姜佛桑試圖安慰她,然而言語何其蒼白?佛茵也不再是天真懵懂說什麼信什麼的年歲。

「阿姊,你也不必哄我,我其實都明白。流落在外的女兒固然重要,又哪裏有支撐門庭的子孫重要……罷了,原也沒抱期望的。」

姜佛桑聽了這話,不免就想,若是祖公和父親還活着,他們又會作何選擇?

但正如她告訴洛下簌的,有些事,多思無益。

遂囑咐偃越,要他多開解開解佛茵。

其實也用不着囑咐,一整個晚宴偃越始終留意小心照拂著妻子的情緒,可謂體貼入微。

「你叔父如此——」女兒畢竟是姜家人,而今被說做頂名冒姓之輩,怕她吃心,柏夫人黛眉緩緩舒展開,「想是有他的不得已處。凡事最忌孤注一擲,所謂狡兔三窟、四面撒網……」

裴守謙的兄長最終同意他辭官赴南州,難說沒有這方面的考量。

「我懂。」姜佛桑笑了笑,「雞蛋不能放在一個籃子裏,東方不亮西方亮,黑了南方尚且有北方。」

不管是不是這樣,總歸姜六娘與姜七娘已是個死人了。

活着的她與阿妙等於是被剔除了姜族。

姜佛桑告訴柏夫人:「即位之後本當追尊祖公祖親和父親他們,我思想一番,決定等叔父他們到來之後再辦此事較妥,現如今……索性成全叔父的良苦用心罷。」

南州姜氏自她而始,未為不可。

「阿母的尊號我卻是想好了的。」還有鄔夫人的,不過這個還要與蕭元度再行商議。

「阿母不要這個。」柏夫人看着她,欣慰一笑,「能一家團聚就好。」

她在乎的人都在身邊,再沒有比這更好的了。

姜佛桑眨了下眼,道:「尚不能算一家團聚。還缺一個……」

柏夫人疑惑:「缺誰?」

「阿母可曾聽過徹侯鄔釗?」

柏夫人頷首:「踏上南州以後就聽說了此人大名——」

語聲一頓,會意過來。這徹侯想來和女兒……

但,女兒是國君,王夫尚且未置,這徹侯是算新、新女婿么?

姜佛桑忍笑湊到她耳邊……

驚訝聲、感嘆聲、笑語聲,持續了許久許久。

-

人逢喜事精神爽,但這喜也不單止是親人團聚的喜,還有滄州那邊捷報連傳的喜。

滄州一十五郡,已連下數郡。蕭元度在信中言沒有想像中推進得快,這個倒是可以理解。

滄州的山形地勢複雜不亞於南州,再有就是李泉帶兵的能力遠強於上一任刺史,更不遜於裴遨,不然當初也不會推他做滄州刺史。

不過蕭元度所謂的沒有想像中推進得快也只是較他自己而言了,畢竟四月底才起的戰事,目前總體態勢明顯向好。

朝中亦是如此。

自與偃謂握手言和之後,姜佛桑順了許多,做事少了許多掣肘與阻力。

除了支持大軍作戰,她的確是有許多事要做。

籠統說來不過就是廣納賢才、整肅法紀,宰政公平、流放屍素,減輕賦稅徭役、大力發展生產,並使士農工商四人有業……

實際操作起來卻要繁瑣得多。

首先是改官製為五省六部制。

在此之前,她先設立了三師、三公等榮譽虛銜,加封偃謂為太師。

而後設立了五省,即尚書省、門下省、內史省、秘書省和內侍省。

五省之中,只有尚書、門下、內史三省才是真正的中樞權力所在。

秘書省和內侍省,一個掌圖書典籍,一個掌侍奉宮掖,負責的都是王室相關事宜。又因國君是女子,為了伺候方便,任職官員中有半數以上都是女子。但因職任較輕,無多少實權,也無多少人在意。

五省的設立當然主要是為削權。

省內官員人數較多,且官位等級較低,便不容易出現擅權之人;把原本集中於一個或幾個官員手中的權力一分為五,由五個省的官員分別把持,這也避免了官員抱團,同時杜絕了某一個部門總攬朝政的隱患。

撇開這一目的,實際運轉起來以後,各省之間相互配合、相互牽制、相互監督,政令和政策的制定審核與貫徹執行也確實更為高效完善了。

六部的設立則將權責進一步明確到位,各部各有職能、分工精細,互不干涉卻又分工協作,專業人做專業事——比如鹽、鐵、錦均設專官負責。

當然這一制度也有弊端,政令不夠靈活、官員容易內鬥……但現階段這些還不算要緊,為打造一個精密且強大的國家機器,只能暫且忽視。

官制既變,選官之法當然也要跟着變上一變。目前官吏的選拔全靠察舉徵辟,這既不符合姜佛桑所願,亦不符合大宣所需。

她先是宣佈要大興文治。在招選天下文學材智之士著書編書的同時,嚴命北部各地官吏,如發現有從中州避難而來的飽學之士,必要予以資助和安置。

跟着下令今後凡大姓子弟仕進必先經都監。

接着祭出大招,設太學、置明師。太學館即是前任國君勞民傷財於王城東南營建的新宮。

各州縣也要建立公學。全國學子,無論是何身份,只要有才能,通過考核就能進入太學。

若再通過太學的考核便可被委任官職。得甲等者可直接在朝廷任郎官,得乙等則可獲得補吏的身份,然後分配至地方任職。

此舉引發了軒然熱議。

勛貴豪富子弟通過族學家學等私學才能習得的知識,而今連平民百姓也能學了?

姜佛桑不顧眾議堅持推行——中州之鑒在前,門閥通過壟斷知識傳播進而壟斷入仕通道的事決不能在南州上演。

朝臣隨即從尚書令商泉陵處了解到,即便設立太學,每年能得甲者也沒有幾人。

而且凡太學出身的郎官,不僅要參加郎署的考核,另外還加設了一道殿試。殿試由國君親自出題主持,軍政時事、天文地理、海事國防,無所不包……想來能通過者更是寥寥。

是以選拔出的學子,大多數都是作為地方官的掾屬,在地方上有了一定的政績后才能獲得升遷的機會。升遷之路要經長官察選,而後同樣要經郎署考核和殿試……亦不容易。

反對之聲也便小了下去。

(本章完)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姜女貴不可言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姜女貴不可言
上一章下一章

第684章 自她而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