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遷都事宜

第1章 遷都事宜

這是一本有關明末皇太子朱慈烺的小說。

明末皇太子朱慈烺,留下的資料與他的下落一樣,是一個很大的迷,可以說任何一朝的太子留下的資料都要比他多,當然,大明王朝末年那段歲月,人們關注的是崇禎皇帝朱由檢、李自成、張獻忠以及后金的皇太極和多爾袞等人,關注的是風雲變幻的局勢,關注的是東林黨和黨爭,一個沒有成為皇帝的皇太子,不足以吸引人們的目光,分量還是太輕了,再說了,明朝末年的英雄人物太多,轟轟烈烈的悲劇也太多,在深宮中長大、不怎麼出彩的皇太子朱慈烺,被忽略也就在意料之中了。

本書立足於朱慈烺,以現代人的先進思想,試圖從不破不立、破而後立的角度振興大明王朝,書中的主角是朱慈烺,但表現出來的態度是對大明王朝的反思與恨鐵不成鋼,在我看來,大明王朝具有非常特殊的象徵意義,這個王朝不稱臣、不納貢、不和親、不割地、不賠款、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一點足以鼓舞士氣,提升民族自豪感。

本書將從人性的角度出發,一點一滴展現出來穿越者的能力,一點一滴改變明末大廈將傾的局面,我以為大凡王朝中興之類的書籍,不管過程如何的曲折,最終的結局異曲同工,而讓讀者大大感興趣的就是這個王朝中興的過程是不是耐看,是不是有爽點,是不是能夠讓讀者大大有代入的感覺,從這個角度出發,我竭盡全力,力求寫好這本書,寫的過程有些燒腦,期望能夠得到讀者大大的支持。

明朝末年的優秀網絡小說很多,有關朱慈烺的優秀網絡小說同樣不少,動筆的時候,我戰戰兢兢,如履薄冰,腦子裏面想到的是盡最大的能力寫好這本書。

希望我的努力,最終能夠得到讀者大大的認可。

第一章遷都事宜

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正月初九,卯時。

朱慈烺看了看身上玄色冕服,回首看了看身後的端本宮,微微的搖頭,扭頭朝着文華殿的方向大踏步而去,內侍李繼周、邱致中一左一右小碎步跟隨,兩人微微屈腰,斜眼看着皇太子,憋住了呼吸,大氣都不敢出。

李繼周是皇太子的貼身太監,邱致中是皇太子的東宮伴讀,兩人常年跟隨在皇太子的身邊,與皇太子最為熟悉。

半個月之前,皇太子不顧眾人勸阻,在端本宮外騎馬,御馬受驚發狂,皇太子跌落馬背昏迷,此事引發極大震蕩,御馬監的掌印太監、監督太監、提督太監,以及皇太子的貼身太監李繼周、東宮伴讀邱致中等人,立即被扣押,關押在司禮監,等候皇上處置。

接下來的三天時間,宮裏的御醫想盡辦法,也沒有能夠讓皇太子醒來。

為皇太子診斷的數名御醫,也被錦衣衛扣押,等候皇上處置。

三天之後,皇太子醒了。

暴怒之下的皇上和悲痛欲絕的皇後娘娘,決意要處置眾人。

醒來的皇太子及時出手,不惜與皇上和皇後娘娘頂撞,以不容置疑的姿態救下了一干人。

皇太子一向溫文爾雅,順從聽話,沒有誰想到,在這件事情上面,皇太子展現出來極其強硬的一面,包括皇上身邊的大太監王承恩和曹化淳等人,因為附和皇上的看法,認為諸多的太監和御醫失職,應該被懲處,都被皇太子直接訓斥了。

還是心疼皇太子的皇後娘娘,眼見皇太子身體無礙,放心了很多,從中斡旋,勉強平息了皇上的怒氣,保住眾人性命。

朝中的文武大臣倒是沒有攪合到此事之中,這畢竟是皇家的事情,若是莽撞插手,引發了皇上的震怒和處罰,那就只能自認倒霉。

醒來的皇太子,發生了太多的變化,不管是性格還是氣質,與以前都不一樣了,李繼周和邱致中兩人是最為清楚的,兩人以為皇太子腦子摔壞了,或者是亂了心智,導致性格大變,不過他們絕不會也絕不敢開口亂說。

皇太子身邊的宮女倒是沒有什麼感覺,這些宮女都是五六十歲的人了,年老色衰,說話絮絮叨叨,開口閉口就是宮裏的諸多規矩,就是皇家的禮儀,恨不得皇太子怎麼走路都聽她們的,皇太子平日裏根本不待見這些宮女,不給她們臉色看就很不錯了,這些個宮女也有自知之明,她們是皇上專門安排在皇太子身邊服侍的,避免皇太子陷入到溫柔鄉,這些宮女做好了,是完成了皇上交待的任務,做的不好,那就是死罪,功勞是不可能有的,所以這些宮女不敢過分得罪未來的皇上,沒有必要,她們不會打擾皇太子。

。。。

「太子殿下,皇上召見。」

「兒臣遵旨,這就去見父皇,李繼周、邱致中,你們在這裏等候,王大人前面帶路。」

「好,太子殿下請隨奴婢來,皇上此刻在文淵閣。」

王承恩看了看眼前氣質有些冷的皇太子朱慈烺,恭恭敬敬的點頭,轉身邁著小碎步,朝着文淵閣的方向而去,一邊走還要一邊斜著身子,看看皇太子是不是跟隨而來,那一次被皇太子訓斥的場景,一直都在他的腦海裏面旋轉,雖然遭受到皇太子的呵斥,但王承恩內心還是感激和溫暖的,因為皇太子保的是御馬監的掌印太監、監督太監和提督太監,這些人可都是他王承恩提拔起來的,都是他的心腹。

朱慈烺的步伐依舊有些大,低着頭,幾乎沒有關注外界的情形,王承恩、李繼周和邱致中等人小心走路的姿態和謙卑的話語,朱慈烺已經習慣了,穿越一個月時間,他以最快的速度適應當下的一切,讓自己完全代替以前的那個皇太子朱慈烺。

往事不可追,當下需要考慮和處理的事情太多,走錯一步,他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大明王朝最後一個皇太子,就要遭遇****,隨同大明王朝一起倒下。

過了隆宗門,朱慈烺放慢腳步,趁著王承恩斜身扭頭的時候開口了。

「王大人,闖賊李自成在西安稱帝,號稱率領百萬大軍,準備進攻京城,父皇很擔憂吧。」

王承恩點點頭,轉身低頭開口了。

「太子殿下,皇上殫精竭慮,這些天都在思索此事,昨日早朝,皇上還與內閣商議,準備調遣遼東總兵吳三桂馳援京城,奴婢以為,吳三桂率領大軍一定能夠擊潰流賊李自成,太子殿下不必擔憂。。。」

朱慈烺冷笑的聲音傳來,王承恩知趣的閉嘴。

「王大人,內閣和吳三桂那幫人要是能夠指望,母豬都能夠上樹了。」

王承恩身體顫抖了一下,連忙稽首,對着朱慈烺行禮。

「太子殿下慎言,這些話語若是被朝中大人聽見,會掀起風浪。」

朱慈烺臉上冷笑的神情消失,看向王承恩,代之是微笑。

「王大人放心,這些話語孤也就是在你的面前說說,北邊后金韃子虎視眈眈,西面闖賊李自成悍然稱帝,南面流賊張獻忠攪亂湖廣四川,還有這各地的災害,父皇為了大明天下,嘔心瀝血,孤看在眼裏,內心焦急,可惜不能夠為父皇分憂,如若不然,孤願意率領京營軍士前往西安,徹底擊潰流賊李自成,砍下李自成和張獻忠的腦袋,還我大明之安寧。」

朱慈烺剛剛說完,王承恩再一次稽首行禮。

「太子殿下拳拳之心,皇上知曉,太子殿下所說之事,自有朝中的大人去做,奴婢以為,太子殿下還是要保重身體。」

這是王承恩的真心話。

王承恩其實從未關注過太子殿下,他是皇上的貼身太監,深得皇上信任,大權在握,皇上年富力強,正值當年,皇太子想要繼承皇位,還需要時日,所以王承恩沒有必要刻意巴結太子殿下,再說了,作為皇上的貼身太監,如果與太子殿下走的太近了,等同於找死。

王承恩需要做的,就是不得罪太子殿下。

如果不是太子殿下儘力護住御馬監的一干太監,王承恩甚至不可能與太子殿下說話。

太子殿下跌落馬背昏迷的事宜,非同小可,在紫禁城引發巨大風波,太子殿下畢竟是未來的君王,無緣無故的跌落馬背,是不是預示著大明皇室要再次遭受巨大的震動。

那幾天的時間,皇上一方面需要操心朝中接踵而來的告急奏摺,一方面需要關注太子殿下的身體,皇後娘娘以淚洗面,讓皇上更加的心煩,如果不是因為太子殿下暫時沒有醒來,這個時候殺人可能會觸霉頭,皇上早就下旨斬殺了諸多相干的人了。

太子殿下醒來,皇上放下一切事情,專門前往端本宮前去看望。

讓王承恩感覺到心寒的是,朝中的諸多大人,沒有任何人提及此事,沒有誰關心太子殿下,太子殿下那麼長時間沒有參加早朝,也不見有誰站出來詢問一番。

諸事不順,讓皇上內心鬱積太多的怒氣,這股怒氣自然而然發泄到失職太監和御醫身上。

皇上已經下了口諭,處置這一幫人,沒想到恢復時間不長的太子殿下,得到消息之後,居然趕到文華殿,力保眾人,皇上不同意,曹化淳和他王承恩也站出來說諸多太監和御醫失職,應該遭受處罰,一向溫文爾雅的太子殿下,當着皇上的面,板着臉將兩人訓斥一番。

太子殿下直言「一人做事一人當」、「人非聖賢孰能無過」,讓皇上無從反駁,斬殺相干人等的口諭,也就沒有執行。

後來皇後娘娘從中調停,加之朝中的事情太多,皇上無暇顧及,也就不追問此事。

經過這次的事情之後,王承恩開始關注太子殿下了,包括曹化淳,也有這個意向。

昨日早朝之後,左中允李明睿和左都御史李邦華都拜見了皇上,左中允李明睿提議皇上遷都南京,左都御史李邦華提議皇上遵從組訓,派遣太子殿下到南京監國,皇上的態度頗為明確,對於李明睿提出的遷都南京有些興趣,對於派遣太子殿下到南京監國則沒有回應。

王承恩以為,京城已經處於萬分危急的狀態,左中允李明睿的提議可行,朝廷能夠從北方調遣的大軍不多,其中遼東邊軍最為強悍,可后金韃子虎視眈眈,一旦山海關失守,后金韃子將直接撲向京城,局勢更加危急。

如果北面的后金韃子與西面的流賊李自成同時率領大軍撲向京城,則京城危矣。

不過遷都南京的事宜,必須要通過內閣,以及朝中的諸多大人,想要通過,難以上青天。

或許是考慮到此事的難度,左都御史李邦華提議太子殿下前往南京監國。

可讓太子殿下到南京監國,又將皇上置於何地,難不成說讓皇上在京城死守,面對幾乎沒有辦法化解的危局,而讓太子殿下到南京去稱帝嗎。

王承恩覺得,這兩個提議,都沒有實現的可能性。

再次看了看太子殿下,王承恩低聲開口了。

「太子殿下,皇上還在文淵閣等候。。。」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明末中興大帝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明末中興大帝
上一章下一章

第1章 遷都事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