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七章 離枝 9

第二百九十七章 離枝 9

【請至「app」閱讀正版,1章1毛錢,《一妃》是參賽作品,有你的支持白錦玉鳳辰才會贏,作者也才能寫下去。本次發佈防盜版,勿點】

景祐三年(1036年),范仲淹因不滿宰相呂夷簡把持朝政,培植黨羽,任用親信,向仁宗皇帝進獻《百官圖》,對宰相用人制度提出尖銳批評,勸說皇帝制定製度、親自掌握官吏升遷之事。呂夷簡不甘示弱,反譏范仲淹迂腐,誣衊范仲淹「越職言事、勾結朋黨、離間君臣」。范仲淹便連上四章[76],論斥呂夷簡狡詐,因言辭激烈,遂被罷黜,改知饒州。[77-78]侍御史韓瀆曲意迎合,列寫范仲淹同黨的姓名,奏請仁宗在朝廷張榜公示。[79]

范呂之爭,牽連甚廣。秘書丞余靖上書請求修改詔命[80];太子中允尹洙上疏自訟和范仲淹是師友關係,願一起降官貶黜[81];館閣校勘歐陽修責備高若訥身為諫官,對范仲淹被貶之事一言不發[82],蔡襄亦作《四賢一不肖》詩[83],攻擊高若訥,皆牽連遭貶。朝臣畏懼宰相勢力,莫敢置言。范仲淹被貶出京,竟無人敢送別,只有獨龍圖閣直學士李紘、集賢校理王質出郊餞行。[84]

景祐四年(1037年),呂夷簡被免除宰相之職,士大夫們接連不斷地替范仲淹辯白,雙方互相辯駁,朋黨爭論四起。仁宗詔宰相張士遜問計,下詔禁止互結朋黨。[85-86]

因范仲淹多次因諫被貶謫,梅堯臣作文《靈烏賦》力勸范仲淹少說話、少管閑事、自己逍遙就行。范仲淹回作《靈烏賦》,強調自己「寧鳴而死,不默而生」,盡顯為民請命的凜然大節。[87]

戍邊西北

寶元元年(1038年),黨項族人李元昊稱帝,建國號大夏(史稱西夏),定都興慶(今寧夏銀川),與宋朝的外交關係正式破裂。次年,為逼迫宋朝承認西夏的地位,李元昊率兵進犯北宋邊境,於三川口大敗宋兵(三川口之戰),集兵於延州城下,準備攻城。消息傳至京師,朝野震驚。

康定元年(1040年)三月,因邊事吃緊,仁宗以范仲淹眾望所歸,召回京師,擔任天章閣待制、出知永興軍。[88]七月,升為龍圖閣直學士,與韓琦並為陝西經略安撫副使,擔任安撫使夏竦的副手。[89-90]八月,范仲淹請知延州,到任后,更改軍隊舊制,分部訓練,輪流禦敵;同時修築青澗城和鄜城,作為軍事基地,節省邊境開支。仁宗詔命這支軍隊為康定軍。[91-93]

康定二年(1041年)正月[94],仁宗詔命陝西各路討伐西夏,范仲淹上疏,建議加強邊防守備,固守酈延,以軍威恩信招納西羌歸附(時羌族為元昊嚮導,為其所用),徐圖西夏,仁宗採納。范仲淹又奏請修築承平、永平等要塞,把十二座舊要塞改建為城,以使流亡百姓和羌族回歸。[95-96]

二月,元昊進兵渭州(今甘肅平涼),仁宗批准夏竦反攻計劃,韓琦命尹洙謁見范仲淹,聯絡同時發兵。范仲淹認為反攻時機尚未成熟,堅持不從。韓琦派環慶路副都部署任福率兵出擊,西夏軍受挫撤退,任福下令急追,追至西夏境六盤山麓,於好水川遇伏被圍,任福等十六名將領陣亡,折兵萬餘(好水川之戰)。[97]四月,仁宗降夏竦為豪州通判,范仲淹為戶部員外郎、知耀州,職責不變。[98]

范仲淹版畫像

范仲淹版畫像

主詞條:慶曆新政

慶曆三年(1043年),元昊請求議和,西方邊事稍寧,仁宗召范仲淹回京,授樞密副使[112],又擢拔歐陽修、余靖、王素和蔡襄為諫官(俗稱「四諫」)[113],銳意進取。六月,諫官上言范仲淹有宰輔之才,仁宗欲拜為參知政事,范仲淹推辭不就;八月,仁宗罷免副宰相王舉正,再拜范仲淹為參知政事。[114-115]

仁宗調整輔臣結構后,多次召見富弼、范仲淹等人,徵詢天下大事。范仲淹雖感謝皇恩,卻認為事有先後,朝廷陳弊積久,非一朝一夕所能改變。仁宗遂親筆詔書,開天章閣、陳設筆硯、賜坐以待。[116-117]范仲淹惶恐不安,退朝後作《答手詔條陳十事》,上疏仁宗「明黜陟、抑僥倖」等十件事。[118]仁宗採納,詔書統一頒佈,以示天下,只有府兵法,因輔臣反對而作罷。[119]

慶曆四年(1044年),范仲淹又上疏仁宗「再議兵屯、修京師外城、密定討伐之謀」等七事[120],並奏請擴大相權,由輔臣兼管軍事、官吏升遷等事宜[121-122],改革廣度和深度進一步增加。新政實施后,恩蔭減少、磨勘嚴密,希圖僥倖的人深感不便,於是毀謗新政的言論逐漸增多,指責范仲淹等是「朋黨」的議論再度興起。[123]六月,邊事再起,范仲淹請求外出巡守,仁宗任命為陝西、河東宣撫使。[124]

慶曆五年(1045年)正月,反對聲愈加激烈,范仲淹請求出知邠州,仁宗准奏,遂罷免其參知政事之職,改為資政殿學士、知邠州,兼陝西四路緣邊安撫使。冬十一月,范仲淹因病上表請求解除四路帥任、出任鄧州,以避邊塞嚴寒,仁宗升為給事中、知鄧州。[125]隨着范仲淹、富弼等大臣的離京,歷時僅一年有餘的新政也逐漸被廢止,改革以失敗告終。[126-127]

皇祐四年(1052年)正月,調知潁州。范仲淹扶疾上任,於五月二十日(6月19日[1])在徐州病逝,享年六十四歲。[135]十二月,葬於河南洛陽縣尹樊里萬安山下[136],仁宗親書「褒賢之碑」,加贈兵部尚書,謚號「文正」。后累贈太師、中書令兼尚書令,追封楚國公。[137]

范仲淹任泰州西溪鹽倉監時,徵調民眾4萬多人,重修捍海堰。自天禧五年(1021年)至天聖四年(1026年)完成,新堤橫跨通、泰、楚三州,全長約200華里,不僅當時人民的生活、耕種和產鹽均有了保障,還在後世「捍患御災」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當地人民將所修之堤命名為「范公堤」,遺址迄今猶存。[29][138-141]

景祐元年(1034年),蘇州久雨霖潦,江湖泛濫,積水不能退,造成良田委棄,農耕失收,黎民饑饉困苦,范仲淹出知蘇州后,根據水性與地理農耕失收,黎民饑饉困苦,范仲淹出知蘇州后,根據水性與地理環境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一妃雖晚不須嗟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一妃雖晚不須嗟
上一章下一章

第二百九十七章 離枝 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