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四章 離枝 3

第二百七十四章 離枝 3

【請至「app」閱讀正版,一章一毛錢,《一妃》是參賽作品,有你的支持鳳辰白錦玉才能贏!本次發佈防盜版,勿點】

元和六年(811年)五月,李賀經宗人推薦,考核后,父蔭得官,任奉禮郎,從九品。從此,為官3年間,在這一時期,李賀親身耳聞目睹了許多事情,結交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對當時社會狀況有了深刻的認識。李賀個人生活雖不如意,但卻創作了一系列反映現實、鞭撻黑暗的詩篇。雖然此間心情「瞧悴如芻狗」,增長了生活閱歷,擴充了知識領域,在詩歌創作上豐收頗豐。所謂賀詩「深刺當世之弊,切中當世之隱」。

工於詩詞

李賀的詩,據杜牧序,是自己編后交由集賢學士沈子明保存的,凡233首。宋以後,始則傳詩四卷220首(古今學者均少作一首誤計219首)。稍後,南宋吳正子作注,又據鮑欽止本增外集一卷,唐宋志皆稱賀詩5卷。詩詞《雁門太守行》列入蘇教版語文八年級上學期第六單元誦讀與欣賞,7年級下語文版25課古詩5首之一。《李憑箜篌引》選入人教版《高中語文選修中國古代詩歌欣賞》

人物評價編輯

總體評價

李賀是繼屈原、李白之後,中國文學史上又一位頗享盛譽的積極浪漫主義詩人。他的詩對統治者的昏庸、腐朽,藩鎮割據的黑暗現實,多所針砭;對下層人民的哀怨、痛苦亦多有同情,政治上具有進步傾向。在藝術方面,他的詩調高氣峻,或如雲崩雪涌,奇峭浪漫;或如明霞秀月,清麗璀璨。在想像的奇特、構思的精巧、語言的精闢等方面,極富獨創性,在中唐別樹一幟,有開拓之功。

歷代評價

《舊唐書》:手筆敏捷,尤長於歌篇。其文思體勢,如崇岩峭壁,萬仞崛起,當時文士從而效之,無能彷彿者。其樂府詞數十篇,至於雲韶樂工,無不諷誦

《新唐書》:李賀七歲能辭章,韓愈、皇甫湜始聞未信,過其家,使賀賦詩,援筆輒就如素構,自目曰高軒過,二人大驚,自是有名。為人纖瘦,通眉,長指爪,能疾書。未始先立題然後為詩,如他人牽合課程者。辭尚奇詭,所得皆警邁,絕去翰墨畦徑,當時無能效者。樂府數十篇,雲韶諸工皆合之弦管。賀亦早逝,故其詩歌世傳者鮮焉。

杜牧《李長吉歌詩敘》贊之為「騷之苗裔。」

杜牧含蓄地說:「賀能探尋前事,所以深嘆恨古今未嘗道者,如《金銅仙人辭漢歌》、《還自會稽歌》,求取情狀,離絕遠去筆墨畦徑間,亦殊不能知之。」

王夫之《唐詩評選》:長吉於諷刺,直以聲情動今古」,「真與供奉(李白)為敵。」

毛先舒《詩辨坻》:大曆以後,解樂府遺法者,惟李賀一人。設色濃妙。而詞旨多寓篇外。刻於撰語,渾於用意。」

黎二樵《黃陶評本<李長吉集>》:「細讀長吉詩,下筆從無庸俗之病。」[10]

薛雪《一瓢詩話》:「唐人樂府,首推李、杜,而李奉禮、溫助教(即溫庭筠),尤益另炷瓣香。」

沈德潛《唐詩別裁集》:「依約楚辭,而意取幽奧,辭取環奇。」高棅稱他為「天縱奇才」(《唐詩品彙》);姚文燮以為他「力挽頹風」(《昌谷集注凡例》);

黎簡:論長吉每道是鬼才,而其為仙語,乃李白所不及」。

錢鍾書:長吉穿幽入仄,慘淡經營,都在修辭設色,舉凡謀篇命意,均落第二義。」

魯迅「年輕時較愛讀唐朝李賀的詩」,在他手書古人的詩文中,李賀是最多的一位。

***:陳毅元帥探討詩詞時也曾說:「李賀的詩很值得一讀?」

軼事典故編輯

明代著名思想家李卓吾在評論《水滸傳》時曾指出:「非世上先有是事,即令文人面壁九年,嘔血十石,亦何能至此哉!」①這裏所說「嘔血」一事,跟晉代大名士阮籍因他母親喪逝而喝酒二斗后,便大哭起來並「因吐血」之事大為不同。②李卓吾所用的典故,正是唐人李商隱所寫《李長吉傳》裏的李賀少年寫詩故事。

李賀天才早熟,他在七歲時便寫得一手好詩文,而且當即就名動京城。其時擔任吏部員外郎的大文豪韓愈及侍郎皇甫湜聽說有這種奇事後,開始還不大相信,說:「要是古人,那還罷了;而居然有這樣的奇人,那我們怎麼能失之交臂呢?」說罷,二人便聯袂著要去探訪個究竟了。見到李賀還是個小不點兒的孩子時,兩位大人當即遂出題讓他寫作,以便驗證李賀到底有無真才實學。這李賀卻也並不驚慌,向兩位大人深施一禮,然後便援筆寫了一首在文學史足以流傳的名作《高軒過》,這首古詩說的是:華裾織翠青如蔥,金環壓轡搖玲瓏。馬蹄隱耳聲隆隆,入門下馬氣如虹。雲是東京才子,文章巨公。二十八宿羅心胸,元精耿耿貫當中。殿前作賦聲摩空,筆補造化天無功。龐眉書客感秋蓬,誰知死草生華風?我今垂翅附冥鴻,他日不羞蛇作龍!

事實上,正是李賀全身心地投入到創作之中,所以他所創作的大量詩作都成為後人一再讚歎的對象。如: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鈎。何當金絡腦,快走踏清秋!

這首五言絕句,絕大多數人在小學時就已讀到過的。而人們面對那些惡劣環境下的現實時,動輒就會說「這真是『黑雲壓城城欲摧』呀!」至於以前有人對知名作家余秋雨進行攻擊時所集納的一本名叫《石破天驚逗秋雨》的書,如同上述列舉的,究其實,這書名如同上述所引詩句也都是李賀詩作中的句子。由此可見,李賀詩篇的應用機率仍是很高的。而李賀之所以能有這麼個令人欣喜的結果,跟他當年不是敷衍了事,而是進行「嘔心瀝血」的創作態度大有關係。[21]

李賀在長安時,居崇義里,與王參元、楊敬之、權璩、崔植等為密友,常偕同出遊,一小奴騎驢相隨,背一破錦囊。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一妃雖晚不須嗟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一妃雖晚不須嗟
上一章下一章

第二百七十四章 離枝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