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 《太學規則》——張顯宗

第三十五章 《太學規則》——張顯宗

張顯宗,字名遠,福建寧化人,6歲喪父,由母撫育成人,從小勤奮好學,聰慧過人,中舉,翌年參加會試,名列一甲第二名,經殿試得太祖親諭特賜狀元。張顯宗中狀元后,初授翰林院編修,后被授予國子監祭酒,后升為工部侍郎。交趾平叛后,起為交趾左布政使,因積勞成疾,病逝於交趾所任,朝廷悼惜,追封他為工部尚書。

張顯宗,明太祖召殿對策,親諭:文辭詳贍,答問意足,有議論,有斷制,必有學之士,宜在首選,特賜狀元。顯宗狀元及第后,初授翰林院編修,奉敕撰述文章,檢閱經史,並以翰林院編修,隨侍親王前往秦、晉、燕、齊諸國巡視,得其賞識,升任太常寺丞,賜衣一襲。

顯宗以年少博識,被任為監理國子監學事,針對監內時弊,學風不振,認真擬定出十條整改措施,獲得太祖嘉獎,被正式任命為國子監祭酒。就任后嚴整學風,健全規章制度,夙夜以身率諸生,五鼓即升堂,講讀課試,俱有程式。以宣聖廟隘撤而新之,以橋門道隘鑿而通之,視師儒之賢者禮之,臨邪不檢者汰之。由是太學風裁一新。《明史李時勉傳》亦稱:太祖以宋訥為祭酒最有名,其後寧化張顯宗,申明學規,人比之訥。顯宗任內造就大批人才,後來試得禮部第一、仕官國子司業的吳溥,就出自他門下。.

燕王朱棣靖難兵起,叔侄互爭帝位,惠帝命顯宗前往江西召集壯丁,籌募軍糧,以御靖難。朱棣攻陷南京,奪得帝位,改號永樂,顯宗被南昌百戶劉恩縛送京師,成祖念及顯宗乃太祖舊臣,惜其才釋而不誅,謫戍興州,鎮守邊關。在興州三年多,顯宗佐助軍政長官,引導回漢人民興修水利,開發牧場,培植牧草,溝通漢回及其他少數民族間的文化,組織商品交流,傳播和改進耕作制度和工藝技術,改善生產、生活條件,銷融民族隔閡,從而使西北邊疆得以繁榮、鞏固和安定。

交趾黎季犛父子殺陳日焜自立,據地叛亂,成祖檢閱御戎策,調顯宗隨同朱能、張輔領八十萬大軍南征交趾。所到之處,軍紀嚴明,秋毫無犯,撫輯夷民,賑災恤難,化除漢夷界域,交趾軍民綏服,大軍所向披靡,大破季犛叛軍於執江,擒黎季犛及偽太子於高望山,交趾叛亂平定。設交趾左布政司,英國公張輔、工部尚書黃福共同表薦顯宗功績,朝廷起用顯宗為交趾布政使,顯宗推行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的懷柔政策,安撫軍民,免除苛政,起用人才,興辦水利,發展生產,興辦教育,把交趾治理得井井有條。當遠人款附之初,兵農以數百萬紀,號令所及,民庶歡呼。還使原先不受朝廷節制的清林知州王賦、武寧知州魏思善馴服,並有惠政,顯宗撫綏新附,人親之如父母,交人祠祀之。

顯宗因積勞成疾,逝世於任所,終年46歲,噩耗傳開,交趾人民無不悲哀,感泣不能自己,朝廷悼惜,追封為工部尚書。顯宗三個兒子,遵遺囑隨軍護柩歸寧化故里,葬於離城七里的張家坪,為紀念他的功績,汀州府衙前建有狀元坊。著有《立太學規則》、《諸司職掌》、《逆臣錄》、《忠義錄》、《輔教錄》、《警愚錄》、《張待郎遺集》等書,惜已無存,僅民國《寧化縣誌》載其部分詩詞。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史事講將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史事講將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三十五章 《太學規則》——張顯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