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九十七回 明月之琴(二)

第六百九十七回 明月之琴(二)

琴者心也,琴者吟也,所以吟其心也。

古琴成為文人墨客抒情表意的首選樂器,不僅與古琴深厚的文化內涵與寄寓之上的精神寄託有關,更是由古琴獨特的音樂藝術表現所決定。

琴之大小得中而聲音和,大聲不喧嘩而流漫,小聲不湮滅而不聞,適足以和人意氣,感人善心。

古琴音樂受自身承載的文化品質影響,在大多數情況下總是起著「娛己」而不「娛人」的審美功能,多用細小,微弱之聲表達深邃、廣厚之意。

有時,為了實現音樂的虛實相間、抑揚頓挫之感,創造出清虛淡遠的樂曲意境,甚至還常常使用較弱音強進行大段落的演奏,以形成古琴音樂寧靜而深遠、玄妙而無為的審美意境。

古琴向來追求「弦外之音」與「聲外之意」的藝術表現,力圖在自然恬淡、虛靜渺遠的審美意境之中求得琴者個人心智的寧靜、自由與解放,達到「言有盡而意無窮」、「可意會而不可言傳」的藝術境界,這種寫意而疏寫實的表達方式與華夏不求華美形式而注重內在意蘊的審美傳統是分不開的。

正是由於古琴樂音在音色、音高、音長、音強等方面具有諸多樂器無法取代的特性,最終綜合形成了古琴「曲淡節稀聲不多「的音樂風格,營造出琴曲清虛靜遠、意味深長的審美意境,促使琴成為古人表達哲學理念及審美想像的最佳樂器。

修身養性,琴心靜悟。

一、敬琴

真正愛好古琴的人,不願意把古琴視為僅僅是一種樂器,是一種可以隨意放置的物件。他們認為古琴是道,是一種有着深刻內涵和哲理的而必須加以崇拜的有靈性的樂器。古琴是良師益友,是自己終生的親人和朋友。古人在彈琴之前,要沐浴更衣,焚香盥手,這並非是一種迷信,而是表示對古琴的恭敬。

面對古琴,就像面對人們的先人,用自己的心靈和先人對話,感受先人的心靈和豐彩,從中受到影響和教育。因此,彈琴時不能搖頭晃腦,左顧右盼,要正襟危坐,要專心致志,要時刻表現出一種謙遜和恭敬。

琴學理論中就有「十不彈」的說法。這裏面有一些有着較強的時代性,體現了的對古琴的崇拜和恭敬卻是作為修身養性和養生所需要的。為什麼還有不少保留完好的古琴,卻鮮有其他的樂器呢?這首先就是由於愛琴人把古琴視為珍寶。

如今的琴人仍然要建立敬琴的觀念。尤其是修行者,不敬不信,怎麼能達到修身與養生的目的呢?

二、靜心

心情平靜是健康的源泉。《素問·上古天真論》記載。「怡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從安來。」這就是說,心情平靜,不動雜念,疾病便無從發生。

《素問·上古天真論》還指出:「內無思想之急,以舔愉為務,以自得為功,形體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數。」這就表明,做到心情舒暢;安然自得,便會延年益壽。如果每天都想着成名,想着發財,那麼,伴隨人的必然是焦慮和苦惱,怎麼可能養生呢?

古琴由於其結構的原因,音量較小。有人把這看作是古琴的致命缺陷,是沒有發展前途的樂器。

其實,這正是古琴的優點和強項,音量小則要求環境安靜,天籟般的音色沁人肺腑,使人的心情也安靜下來。

因此,在安靜的環境中,靜靜的聽琴或撫琴,使自己在市俗的喧囂中找到一片純潔的凈土,即修身,又養生。

尚若彈奏的是音量很大的樂器,不僅同室之人受到干擾,就是左右鄰居也受到影響,自己的心也很難安靜。

所以有人說:「古箏悅耳,古琴悅心」。

在古代文人階層中,修身養性的「琴棋書畫」文房四藝中,琴就位列第一。也許正由於古琴獨特的「悅心」效果,其生命力歷經三千年依然沿續著,並且將會受到越來越多的人的喜愛。

三、清欲

何為清欲?即清心寡欲之意,修淡泊之心。

作為琴人來說,彈琴為悅已,不爭名、不求利,不為之焦慮,也不為排名前後而不悅。

不求服裝之新穎,以效果悅人。所彈琴曲不必貪多,但要彈好三首五首、十首八首足矣。

精雕細刻,反覆揣摩,認真體會古曲之深意。不可隨意改編,不能以好彈好聽為宗旨。

有人反對「琴者禁也」的說法,認為禁錮了人的思想。這還是必要的,彈琴人修身養性,即應格除損人利己輕狂虛假之風。

琴者禁也,禁的是不道德的思想言行,這正是修身養性的重要內容。琴者,心也。必指正人之心,而非小人之心。是在修身養性基礎上的心,而非自然之心。

四、持恆

恆心即持之以衡的精神。古琴的特點是每一條弦上都有許多音階,相同的音在不同的弦上彈出來構成不同的音色,因此記曲子就有一定難度。

同時,一些指法也需要反覆練習,才能彈出效果。因此須要下功夫,須要持之以衡的堅持。一般來說,堅持半年,即可入門;堅持一年,初見成效;堅持終生,方得古琴之玄妙。

五、和諧

心與琴和,弦與指和,音與律和。琴和才出妙音,音和才能動人心魄。以和為貴,對親人,對朋友,對鄰居,對同事,對一切無惡意的人都要以善待之,求得和諧相處。

對外和還要對內和,不刁難自己,不苛求自己,不放縱自己,必求心態平和。心和則琴和,琴和促心和。

在學習古琴,彈奏古琴的過程中既修身養性,陶冶情操,又能達到養生健體的效果,何樂而不為呢?

真正愛好古琴的人,不願意把古琴視為僅僅是一種樂器,是一種可以隨意放置的物件。他們認為古琴是道,是一種有着深刻內涵和哲理的而必須加以崇拜的有靈性的樂器。古琴是良師益友,是自己終生的親人和朋友。

在彈琴之前,要沐浴更衣,焚香盥手,這並非是一種迷信,而是表示對古琴的恭敬。

面對古琴就像面對人的先人,用自己的心靈和人的先人對話,感受先人的心靈和豐彩,從中受到影響和教育。

因此,彈琴時不能搖頭晃腦,左顧右盼,要正襟危坐,要專心致志,要時刻表現出一種謙遜和恭敬。

人的琴學理論中就有「十不彈」的說法。這裏面有一些有着較強的時代性,不一定都適合他人的需要,但體現出的對古琴的崇拜和恭敬。

敬卻是作為修身養性和養生所需要的,為什麼還有不少保留完好的的古琴,卻鮮有其他的樂器呢?

這首先就是由於愛琴人把古琴視為珍寶,琴人仍然要建立敬琴的觀念。不敬不信,怎麼能達到修身與養生的目的呢?

古琴松風自清音:

一張古琴,給歷史譜上神韻;

一張古琴,讓歷史刻下旅痕。

自山澗的琴台飄出第一聲幽幽琴韻,從此充滿書香和詩意的古老文化就被美妙的音符漫漫浸潤。聽聽那琴韻,有泉的色采,花的聲音,月的皎潔,風的長吟。

琴韻讓一切都有了水的靈動,草的芳芬,有了對酒當歌的優雅、履險若夷的沉穩

因為撥動琴弦的,不是一位溫婉可人的淑媛,必定是一位仙風道骨的高人,不是一位胸懷抱負的書生,也必定是一位甘於淡泊的才俊。

神態必然平和,心志必然超群。情趣必然高遠,品行必然脫塵。

東皇明月面對這張古琴,更多的想起寒江獨釣的高潔,想起怒髮衝冠的激憤,想起牧羊草原的生活。

的確,一張古琴珍藏了太多的故事,隨便拿出一個都能驚天地泣鬼神,隨便講出一個,都能千古流芳,萬世不泯,讓往古厚重,讓文化精彩,讓歷史深沉。

古琴,身長不過數尺,卻胸襟博大,涵養天地。

古琴,弦不過數十根,卻行雲流水,演繹乾坤。

古琴,是華夏燦爛文化的一個載體,它的音韻不但能折射出高山、流水、明月、清風,還疊映出城磚屋瓦,以及各種風韻。正因為如此,古琴就被炎黃子孫世代傳承,傳承出一種生生不息的跋涉和堅韌,傳承成一種自強不息的魂魄和精神。

東皇明月真想在案頭置一張古琴,讓心靈的時空縈繞着清幽低回的琴韻。笑容多一份淡定和從容,筆端就多一份灑脫和清新,夢境就多一份寧靜恬適,人格就多一份質樸純真。

果真如此,則:月色就更加皎潔無染,晨風就更加透明甘醇。

東皇明月彈著琴,所撥動的弦並無什麼特別,但就是這普通無比的弦動和音律,卻很不普通。

天地一色,萬物俱寂,寂靜之後,就是漸漸的動。水在動,樹在動,山也彷彿在動,一切的一切都無時不刻的受音律影響。。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至尊曲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至尊曲
上一章下一章

第六百九十七回 明月之琴(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