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九十六回 明月之琴

第六百九十六回 明月之琴

「五弦古琴,不愧為冥冥之中自有天意。爹,你說過:奇技淫巧哪裏比得上山道中削。如今女兒誤入異處,又逢奇巧,希望你不會介意我的選擇。」

東皇明月喃喃自語着,雙手撫摸著古琴,心中感慨萬千。

琴之好壞,全在九德,一張好琴,往往其聲音要具備許多優點,如:低音應渾厚,高音要具金石之聲,聲音應松透圓潤,沒有雜音等等。

琴曲重在直透人心,所以認定好琴的標準,往往依其音韻,重其表現力,一般不直接要求其音量有多大。這也表現出華夏人琴對音質要求的嚴格,審美格調的高潔。

為此,琴門的先輩們,通過長期的分析研究,總結出九德之說。

所謂琴之九德,是說一張理想的琴,應具備九條標準,即所謂:奇、古、透、靜、潤、圓、清、勻、芳。

當然,象雷威所斫的「春雷」、「九霄環佩」那樣的九德兼優之琴,是非常罕見的珍品。一般來說,能具備諸德,就已經是一張難得的好琴了。

九德簡說

(一)奇

所謂奇,指其琴輕鬆脆滑兼備。其材輕鬆脆滑。音亦輕鬆脆滑。

(二)古

所謂古,指其琴音淳和淡雅中有金石韻。

(三)透

所謂透,指其琴發音清亮綿遠而不咽塞。

(四)靜

所謂靜,指其琴音純凈,沒有雜音。

(五)潤

所謂潤,指其琴發聲不燥,韻長不絕,清遠可愛。

(六)圓

所謂圓,指其琴聲渾然不散。

(七)清

所謂清,指其琴聲如金石,如風中鈴鐸。

(八)勻

所謂勻,指其琴七弦俱清圓,勻均平衡,無三實四虛之病。

(九)芳

所謂芳,指其琴彈愈久而聲愈出。

適才東皇明月奏彈,已知此琴九德兼備,乃是少見的好琴,真讓她愛不釋手。

東皇明月閉目感物聆聲,玉指一撥弦,天地妙音便應弦而出,以致五湖盡聞聲來。

東皇明月雖是彈琴,卻也是以道入琴,衍化琴道。什麼才是真正的琴道?

古琴是深具道家色彩的一種樂器,和道家的寶劍、拂塵等法器一樣,其功能除了能修心養性、鎮邪滌慮等以外,還是道家勾通宇宙的一個媒介。

它本身的構造即體現了道家的宇宙觀與生命觀,其音色也含蓄內斂、古樸幽深,流傳下來的曲目也大多是遠離塵境、寄意微茫,所以多少年來人們一直說琴道琴道。

古琴可以用來娛樂,但卻包容著更為廣大的內涵空間,其道幽深、紛然萬緒,上接茫茫太虛,下啟紅塵眾生。

一個彈琴而不知琴道者就像做人而不明因果一樣,終其一生碌碌無為、空耗光陰,徒為匠人而已。其對古琴終究是霧裏看花,貌合神離。

那麼什麼才是真正的琴道呢?

琴道就是修道之人對宇宙、生命的正悟在古琴上的投射,並非是簡單的彈琴之方法。

華夏文化是修鍊的文化,琴道則是這種修鍊文化在音樂上的集中體現,概括的說應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對彈琴動機的正悟

古人云:欲成其事,先正其心;鼓琴亦然,心不正,藝難精。先人學琴多為涵養道德,平和心境。故有「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之說。

詩啟悟人們的靈性,禮儀端正人們的行為,而樂則最終完善人們的品格,也是成就君子之德的最佳途徑。

可以說修習禮儀是一種自外的約束,研習音樂則是源自內心的主動同化大道,溶入與天地同一的和諧中去。

樂當然是指上古時代的雅樂,非人們所理解的籠統音樂,世間大部分音樂多為俗樂,充斥的都是俗情與迷狂,類似於人們所深惡痛絕的征伐之音,有的甚至是魔鬼的音樂。

何為雅樂?雅者,正也,雅樂即天地之和在音樂上的呈現。其一表現為廟堂之樂,那是禮讚神明,歌頌先聖的黃鐘大呂、鴻篇巨章,大雅之樂;另外還有宮廷雅樂,現在已不得而聞;另一種就是君子用以修身的古琴音樂了,幽然獨處、心游天地,經年不斷,流傳後世。

古賢制樂以教化眾生,君子撫雅琴以參神明。琴之為用,大者可以溝通宇宙、搖蕩風雲,細者亦可調和神氣,導人以善。

人生是一場苦難的歷程,也是一場寂寞的旅行。文人佳士、漁樵釣客,浮沉於宦海之間、笑傲于山水之曲,何以安頓不平之心?何以寄託煙霞之想?而古琴就是最好的伴侶。

所以古人之彈琴非為市井凡夫之娛,乃以禁塵心以合於天道;非為求名利於人間,乃以寄遠情以達於天聽;非為瀉一時之孤憤,乃以寄雅意以垂百代。

二、對彈琴狀態的省察

有些音樂演出多是一種表演藝術,滲入了許多不純的因素,失去了音樂本真的意味。而上古人之彈琴則完全是對生命的體悟,或為參禪、或為凈慮;或游心於太古、或傳意於知音;或獨樂於空山、或嘯歌於仙館。

在這裏,個體之心靈得以進入了更為廣大的時空裏,與天地精神相往來,古今一體、萬物同流。

彈琴實為心靈的修持,琴人須有一顆向道之心方能漸入堂奧,達於佳境。

欲鼓琴則先須正襟危坐、收心澄慮,涵虛入靜、塵機不起,然後方可扣琴入弦,宮商繼響。

心動而指應,指下而心往;心手合一、人琴相融,一彈再鼓、妙境橫生;似白雲遊於太虛,幽蘭生於空谷;人間之清景有窮,琴上之煙霞無限。

琴為至清之物,不可以俗調入樂,不宜與敗景為鄰,所謂有所彈、有所不彈。

上古人之彈琴多選雅靜之所,以期與自然相應。清風明月之下、花落鳥啼之時,深宅靜室之中、三五知己之間皆能觸景以會心、感時以為吟,下指則風雲自生,曲盡則四下無聲,此中之妙,難與外人道也。

三、對琴曲內涵的體認

樂者,德之華也。美妙的音樂應是作者心境的呈現,也是美德的結晶,或曰生命精神開出的花朵;當人們在撫弄這些樂曲之時,就是走進了作者的時空場中,這裏的一切都是活生生的生命展現,給人們帶來精神的愉悅與生命的啟迪。

盡善盡美,至言哉!美是作品的表現形式,而善才是音樂的本質內涵;若沒有善的前提,美只會變異,把人導向歧途。

所以對樂曲內涵的體認就是對先賢道德境界的追溯,進而通向更為廣闊的生命源頭。

古人有云:「八音之中,惟弦為最,而琴為之首。」

古琴延續至今,受哲學思想的影響,音樂風格傾向於恬靜、含蓄、淡柔、典雅。

「夫彈琴惟有三聲而已。曰散聲、泛聲、按聲。」

凡散聲虛明嘹亮,如天地之寬廣,風水之澹蕩,此散音也。

凡泛聲脆美輕清,如蜂蝶之採花,蜻蜓之點水,此泛音也。

按聲簡靜堅實,如鐘鼓之巍巍,山崖之磊磊,此按聲所謂實音也。

依演奏方法不同,一張正常的古琴可奏出散音七個,泛音九十一個,按音一百四十餘個。

古琴音樂注重音色的虛實對比,追求音樂的聲韻兼備。「聲」是指按音,歸為「實」音,「韻」是指運用滑音奏法產生的滑音與延續音,歸為「虛」音。

由於古琴音樂很少採用戛然而止的樂音中止手法,為追求「繞樑三日不絕於耳」的音樂表現效果,演奏者還常常採用樂音漸虛、漸靜的表現方式,使得古琴音樂在漸漸趨向沉靜、幽遠中將音樂樂思與審美想像引向遠方,在裊裊餘音中得到心靈的升華。。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至尊曲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至尊曲
上一章下一章

第六百九十六回 明月之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