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零二回 興衰

第六百零二回 興衰

在距明光城約三十里處的路邊有個小村莊叫「豐山集「。這豐山集在歷史上有一段可喜可悲、可歌可泣的從貧窮到富有,再從富有到貧窮的演變過程的故事。

很早以前,豐山集叫大姜庄。說是大姜子,其實只有幾戶人家,都姓姜,是一宗三支的姜家莊。

這姜家祖上是一付擔子從河邊上討飯過來紮根此地的,經過幾代人的耕作,發展到幾戶人家。夠幾戶人家就應是個莊子,是莊子就應有個名字。

開始有人叫姜庄,姜家老太爺說:「姜乃當今大姓,這姜庄前面應當加個大字才妥。「後來人們就叫這個小莊子為大姜庄。

相傳有一年黃河發大水,姜家老太爺當年二十大幾歲,帶着妻子和兩個才幾歲的兒子,挑付擔子沿途討飯。

在路過此地時看到前面小山包上的樹木里落下一對金鳳凰,聽人說鳳凰不落無寶之地,姜家老太爺決定在鳳凰落下的地方安家。

他放下擔子砍樹、砍草、平地,兩天的功夫就搭了個兩檐到地的草棚。然後開荒種地、逮魚摸蝦、打獵砍柴,小日子過得一年比一年火紅。

隨着兒子、孫子們成人、成家、立門頭子,這裏就有了這麼個大姜庄了。

姜家在第四代上有個叫姜東的人,這姜東能說會道,機靈乖巧,所以姜家逮的魚蝦,獵的山雞野兔都交給他挑往城裏賣,每次都能賣上好價錢。

日子一長,這姜東在城裏也就結交了不少朋友,朋友中有位教書的荀先生,荀先生是個半瓶醋,他設館教書收不到幾個學生,常常是吃了上頓愁下頓。

一日荀先生和姜東在小茶館里喝茶閑聊,姜東說大姜莊上有十幾個孩子目不識丁,姜家現在越來越興旺了,不能沒一個讀書人,若姜先生能到大姜庄當先生,姜家管荀家老小衣食住行。

這荀先生一聽,當然是求之不得,約好后第二天就被姜東接走了。

從此大姜庄有了學堂,有了朗朗讀書聲。

姜家祖孫三代都是忠厚之人,家中的兒女親家,七大姑、八大姨也都從四面村莊舉家搬遷過來。大姜庄住戶人口逐漸增加,後來大姜庄已發展到近百戶人家,近六百口人。

姜東也成了大姜庄公認的村長了,莊上大小事都由他拍板。

一日,莊上高輩的人在一起議事,有人提出大姜庄不能再叫庄了,應改為集,向四周村莊傳消息定下每旬的二五八集市貿易,姜東和荀先生都認為早該如此。

荀先生說:「這辦集鎮要官衙批准,批准後向鄰村鄰鎮發下文書,公佈告示,那時不光是周圍村莊的人前來趕集,就連城裏的大商人也都會前來買賣。「

從這商量好后,姜東籌集了五百貝幣第二天就進城去了。

這姜東有個兒子叫姜成才,自小聰明好學,刻苦用功,只是為人刁鑽。

這荀先生本是個半瓶醋,自知教不了他,便推薦姜成才去了鎮里最好的一家學館。

這姜成才有個同窗是官太爺的小舅子,姜成才聽父親說要找官太爺下批集鎮文書,胸脯拍得「咚咚「響,要下了五百貝幣包辦此事。

可最後只花不到兩百貝幣就辦妥了,剩下的銀兩被姜成才私吞了。

大姜庄改為集鎮,集名就是姜東按姜家老太爺傳下的故事中此處落下金鳳凰的事,定名為鳳落集。

鳳落集處於丘陵地帶,有山不高,但林木茂密,野生動物眾多,有水不闊,但溝澗給橫,終年溪水潺潺。

因環境優美,氣候怡人,物產豐富,遠離城鎮,鳳落集剛一開市,就商賈雲集,熱鬧非凡,鳳落集也隨之興旺發達起來。

姜成才在後來也入了職,加上姜家多年來財源茂盛,也就成了紅遍半個城鎮的大富豪。

姜成才家有了財源便巴結權貴,託人保舉,很快順風順水任了官職。

姜成才踏入仕途,官氣、官癮也漸漸大了,做夢都想陞官,為了陞官,他拚命搜刮民財,上交各級官吏。

這姜成才自小知道這山裏有取之不盡的財富,便動歪點子。

一日他下了文書,說鳳落山一帶是他祖上來開發的,這方圓二十里之內是姜家私地,凡未經姜家允許一律不準進山打獵、砍柴、挖葯,不準逮魚捕蝦。另外,凡進集市交易的不論買賣一律逢十抽三。

好一個初見繁榮的集市頓時蕭條,好一片山清水秀,物產豐富的地域無人敢踏入半步了。

經商的搬家走了,一些小戶人家也舉家遷移他鄉,山民們十分生氣,都在背地裏把鳳落集改叫「封山集「。

一日,有人看見一對金鳳凰從那落鳳的地方又飛起來,在空中盤旋,沖鳳落集連叫三聲後向南飛去,再也沒人見飛回來。

鳳落集很多人向南搬遷,後來離鳳落集三十里的地方有個小村莊迅速發展成三界集。

也就是姜成才下令封山的第三年,其巴結的大官栽了,他也因此受到牽連被押往王城定罪,家被抄,財產也被沒收了,鳳落集被人公開叫成了「封山集「。

很多年以後,那山又成了山民們自由打獵,葯農們自由挖葯的地方,那水也成了漁民們自由捕撈的山澗了。

因為鳳凰飛走了,人們也不好再叫它「鳳落集「了;因為山又開放了,人們也不好再叫它「封山集「了。

但此山物產豐富養活了祖祖輩輩勤勞的人,後來人們就把它叫着「豐山集「。

山北有座小山包叫「金牛山「,傳說山上有頭「金牛「常在春耕、秋種中出現,幫助貧苦人家耕田、耙地,奇怪的是只要是「金牛「耕耙下種的莊稼,無論是旱澇都能豐收。

傳說中此「金牛「就是五百年前金嶺村雲家老二,名叫雲牛死後變的,至於究竟是怎麼回事兒,且容從頭說起。

相傳金嶺村有個富戶雲老爺,家有良田八百畝,大部分是兩山澗中的沖田,土地肥沃,基本是屬旱澇保收田。

這雲老爺娶有兩房,大房生一子叫雲馬,二房生一子叫雲牛,這大小兩個老婆自古很少有相處好的。

雲家大太太和二奶奶也是水火不相容,三六九小吵,二五八大鬧,雲老爺每日裝聾作啞,不鬧的過分從不過問。

這大太太和二奶奶鬧的累了,也都會自找台階休戰。滑稽的是雲馬、雲牛哥倆好如一人,對兩個媽媽的不和他們也不聞不問。

大太太常抱怨雲馬不幫老娘說話,罵他是茄子樹上的紫瓜和他父親一色;這二奶奶也常指責雲牛沒錯種,和他老子一樣,都是葫蘆頭裏裝菜籽悶種。

你罵你的,我玩我的,小哥倆一塊上學念書,一塊上樹上抓鳥,一塊翻石頭抓蛐蛐。

一天放學回家翻過一道山嶺,小哥倆遠遠看見有兩個小女孩在山澗里逮石蟹,小哥倆開始蹲在澗邊看兩個小女孩不停地翻開水邊的石塊,石塊下藏着石蟹,一會兒抓了十幾隻。

小哥倆看的不過癮,乾脆脫了鞋捲起褲腳,一塊幫助兩個小女孩逮石蟹。

玩了一會,小哥倆知道這兩個小女孩是嶺下黃庄黃能家的,姐姐叫酸棗兒,妹妹叫牽牛花。

從那以後,小哥倆一放學就一溜小跑來到山澗和酸棗兒、牽牛花一起逮石蟹,不逮石蟹的時候就抓貓膩。

時間過得飛快,轉眼幾年過去了,小哥倆也都十七八歲了,那酸棗也十六了,牽牛花十五。

兩個山裏貧丫頭,雖是粗布麻衫,但卻纏裹不住青春少女矯健的身材。

媒婆們鼻子尖嗅出了黃庄有兩朵美麗的野山花,可兩個少女早有意中人,非雲家小哥倆不嫁,有勤腿的媒婆跑多了知道了小姐妹的心思。

媒婆聽說倆姐妹心上人是金嶺村雲老爺的兩少爺,懷裏像是揣著個蜜罐子,心想這可是筆肥買賣。

這哥倆也真是個獃頭鵝,一聽說家裏人要給他們討老婆,那頭搖的像貨郎鼓,后聽說是黃庄的酸棗兒和牽牛花,小哥倆心裏樂開了花,大有非此女不娶的勁頭。

雲老爺託人摸了黃庄黃能的家底,家中的幾畝薄田,一年忙下來是有吃沒穿,有穿沒吃,窮是窮了點,但人卻是個老實人。

年冬,雲老爺請人擇出吉日,大花轎抬進了酸棗兒,這酸棗兒雖是窮人家女兒,但人長得漂亮、聰明,過了門鍋上鍋下,一家人洗洗涮涮全包了下來,老爺、太太十分滿意。

轉眼間又到了第二年秋天,雲老爺又請人擇日要將牽牛花再娶過門。

可這回黃能老倆口子犯了愁,牽牛花再嫁出去,家裏就剩下老倆口子了,晚年生活可怎麼過呀。

女兒看出了爹娘的心思,大膽提出要雲牛入贅;否則寧死不嫁。媒婆犯了難,這可怎麼和雲老爺開口呢?

就是雲老爺同意,那二奶奶也不會同意的呀。媒婆試探著把這事在金嶺村幾個佃戶中說了,佃戶中有快嘴的婆子,很快就傳到了二奶奶的耳里。

這二奶奶像是當頭挨了一悶棍,眼淚像是斷了線的珠子哭鬧着找雲老爺。

雲老爺安慰說:「這不是佃戶們說的嗎?人家親家是否有此意還得證實了再說。「

他看二奶奶不哭了,又道了幾句:「嗨!人家就么一個女兒了,要再娶過來,那老倆口子怎麼過呢?要是牛兒入贅過去那還真是個好辦法呢。「二奶奶一聽雲老爺這麼說便又放聲大哭起來。。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至尊曲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至尊曲
上一章下一章

第六百零二回 興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