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九十二回 經絡時

第五百九十二回 經絡時

經絡是人體的天然葯庫,而要控制這個天賜的寶藏,只需要明白十二經絡的運行原理就足夠了,這就是醫學整個經絡學說的要素。

十二經絡上面有三百多個穴位,人們沒必要都去記住,只需跟着一步步的往下學,就容易多了。

一、先熟悉一下十二經絡的名稱

手少陰心經、足少陰腎經、手厥陰心包經、足厥陰肝經、手太陰肺經、足太陰脾經、手太陽小腸經、足太陽膀胱經、手少陽三焦經、足少陽膽經、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

二、搞清楚它們為什麼要這樣稱呼?

這十二條經絡分別連着人體十二個臟器,所以這些經絡都是用相連的臟器命名。

其中,三焦是指人的整個胸腹,心包是保護心臟的一塊區域,是心的屏障,其餘的都比較容易理解。

記住這十二個臟器名稱是很重要的,如果身上哪裏不舒服,就看是哪條經絡經過此地,一對應就出來了。

從十二經絡的排列上看,是分為兩組,一組是按手足分,另一組是按陰陽分。

按手足分是手及手臂上有六條經絡,足、腿上有六條經絡。

按陰陽分是手臂的內側、腿的內側各有三條陰經;手臂的外側、腿的外側也各有三條陽經。

少陰、厥陰、太陰、太陽、少陽、陽明又是代表什麼呢?它們是代表陰氣的重與輕,陽氣的足與弱。

少陰陰氣最重,所以它就排在手臂和腿內側的最裏面。

厥陰的陰氣比少陰輕,但又比太陰重,所以它就排在中間。

太陰的陰氣最輕,就排在最外面。

太陽是陽氣最足的,就像中午的陽光,所以它排在手臂、腿外側的最外面。

少陽比太陽的陽氣要弱一些,就像早晨初升的太陽,所以排在外側的中間。

陽明又比少陽的陽氣要弱,就像黎明初現的陽光,就排在了外側最裏面了。

祖先為什麼將陰、陽細分到這樣的程度呢?就是讓使用經絡時隨時注意陰陽的平衡。這個陰陽的平衡既包括經絡與經絡之問的陰陽平衡,也包括身體與經絡的陰陽平衡,還包括經絡與大自然的陰陽平衡。

身體與經絡的陰陽平衡是要根據身體的強弱去選擇經絡。比如身體弱的,最好先選擇陽經按摩以補足正氣為主,陰經要等正氣補上了,再去碰它;身體好的,則陰經、陽經都可以按摩。

經絡與大自然的陰陽平衡,是與四季的溫度有關。夏天陽氣最旺盛,就是身體虛弱的人,在這個時候也可以去疏通陰經了。陰陽平衡的理論還可以用在按摩時的手法上,如陰經的按摩最好是用補法,陽經的按摩可以用瀉法。

三、什麼是按摩的補與瀉呢?

一般來說,順看經絡按摩為補,逆着經絡按摩為瀉。

按摩時力度輕的為補,力度重的為瀉。

按摩時間短的為補,時間長的為瀉。

按摩範圍小的為補,範圍大的為瀉。

四、需要把三百多個穴位都記住嗎?

醫學在按摩經絡時有個說法叫「以痛為俞」,也就是說疼痛的部位就是按摩的穴位。

比如人知道自己患有心臟方面的疾病,就可以在相應的心經和心包經上沿着經絡慢慢地按壓,去感受整條經絡上各處的感覺。

如有的地方酸痛,有的地力刺痛,有的地方麻木,有的地方發酸、發脹,那麼這時按摩的重點就放在最痛的部位,把病灶揉開、揉散,甚至拔罐、艾炙、敲打都可以,越是痛感明顯的,越要堅持多刺激此處,這樣你身體的疾病很快就有好轉。

有些人明明知道自己心臟有病,可在這兩條經上按壓時並沒有明顯的痛感,這時,左右兩隻手臂上都要去摸,因為人體經絡左右都是對稱和一致的,但患病時左右經絡的反應並不完全一樣,痛感明顯的就代表着病偏向於哪一邊,這也說明了這條經絡的氣血不足,反應遲緩,這時的治療以食療為主先,補足氣血,同時在這條經絡上慢慢摸,看上面是否有硬塊,是否多出了一塊肉,是否比別處微微凸起,然後重點搓揉這個部位就行了。

如果只是死記硬背了所有穴位,但忽視了最痛的那一點,治病效果絕不會好。

先從人們最常用的足太陽膀胱經(下面簡稱「膀胱經」)開始,因為這條經的陽氣最足,治療範圍最廣,所以也是最常用的一條經。

膀胱經的起點在眼角的睛明穴,上行過額至頭頂,行頸后、後背、大腿后外側,小腿后側至小腳趾外側的至陰穴止。共有六十七個穴位,是人體中最長、穴位最多的一條經絡。

當膀胱經從頭走到了腳的至陰穴后,它的流動並沒有停止,而是穿過小腳趾從腳心的湧泉穴上行。這時經絡又有了新的名字--足少陰腎經(下面簡稱「腎經」)。

腎經是起於足小趾之下,斜向足心,沿足心及下肢內側后緣上行,穿過腹部到達胸部,與下一條經絡手厥陰心包經相連。

從膀胱經到腎經的走向,人們可以看到:

一、經絡是流動的,而且是有方向地流動的,膀胱經是從上往下,腎經是從下往上。

二、膀胱經和腎經是完全相連的一條經,只是在小腳趾的外側至陰穴處將其分開了,走在人體的外側是膀胱經,走在人體的內側的是腎經。

正因為這一陽一陰的經絡其實是一條相連的經絡,所以刺激膀胱經,腎經就會有反應;刺激腎經,膀胱經也會有反應,中醫就稱之為「互為表裏」,而這兩條經絡各自所連的臟器--腎臟與膀胱也就互為表裏。

三、膀胱經是陽經中陽氣最足的一條經絡,而腎經是陰經中陰氣最重的一條經絡,這正好符合了醫學陰、陽平衡的特點。

四、膀胱經走在前,腎經走在後,膀胱經是腎經的源頭,所以在膀胱經上進行的推拿、按摩、針灸等疏通方法,就能促進膀胱經向下流動的力量,反過來就是推動了腎經,滋補了腎臟。

而在腎經上進行推拿、按摩、針灸的時候,腎經運行快了而膀胱經沒能及時跟上,就會出現空缺、中斷,這就是只按摩腎經時,病人往往會出現氣虛的原因。

與膀胱經相連的是手太陽小腸經(下面簡稱「小腸經」)。它起於小指外側的少澤穴,沿着上肢外側后緣上行過肩分為兩個分支,一個從頸上面頰,到耳,到眼睛大眼角的睛明穴與膀胱經相連,另一個進入鎖骨,入胸腔,最後到達心臟。

這條經絡走在手臂的外側,屬於陽經,與膀胱經是相連的,是陽經與陽經相連,組成一條長長的、完整的太陽經,小腸經在前,膀胱經在後。

小腸經是膀胱經的源頭,當膀胱經不舒服時,就會有頸椎病、腰痛、腿痛時,除了按摩膀胱經以外,按摩小腸經同樣有效,而且效果更好。

小腸經又與手少陰心經(下面簡稱「心經」)相連。心經起於心臟,它有幾個分支:一支向下通向小腸,一支向上沿着食管上行至眼睛,另一支上行於肺部,在腋下出來,沿上臂的后緣行至手腕的內側,到小指內側的少沖穴,然後走向小指外側的小腸經的少澤穴,再往上循行。

這是一條陰經轉變為陽經的經絡,是陰經在前、陽經在後的一條相連的、互為表裏的、長長的經絡。

所以按摩心經不但能治療與心經相連的心臟、小腸、肺、食道、眼睛等處不適,還能推動和滋養小腸經,按摩它既能冶療頸椎、腰椎、腿的疾病,又能治腎臟的疾病。

只要頸肩、腰有毛病,人去摸摸手臂外側的小腸經就會有明顯的痛點,再去摸與之相表裏的心經也會有瘀堵、疼痛的感覺。

所以這時就要從源頭上疏通手臂內側的心經,從腋窩處往下輕輕搓至小手指,然後再沿着小手指的外側向上搓至手臂的外側,遇到哪裏有痛點,就在哪裏多搓搓揉揉,這樣就可以治療心經、小腸經、膀胱經、腎經這四條經絡上所連着的所有臟器的毛病。

這四條經絡一路走過來,形成了表裏相連的兩組長長的經絡,它們起於心中,在人的四肢繞了一圈后又將腎經推向了腹部,推到了胸。

又是哪條經絡在胸中與心經相連呢?

這就是足太陰脾經(下面簡稱「脾經」)。這時,有人會問,一個是少陰,一個是太陰,好像在陰陽上已不能做到平衡了。

與膀胱經相連的腎經走到胸中后,就與手厥陰心包經(「下面簡稱「心包經」)相連,是陰經與陰經的相連,可它們一個叫少陰,一個叫厥陰,名字不一樣,陰氣的程度不一樣,經絡走到這裏,好像與剛才在四肢繞了一圈的作用與關係不一樣了,為什麼呢?

因為當經絡一路走過來,走到腎經時已經很虛弱,所以一般不去按摩腎經,按多了就會瀉氣,這時,進入了腹部、胸部的經絡需要休息一下,補充能量,然後換條經絡繼續出發,去進行下一次的四肢大循環,所以補氣作用最強的丹田穴在腹部,而通過腹部的就是循環回來的、已經很疲勞的腎經、肝經和脾經。

通過腹部的還有一條經--足陽明胃經(下面簡稱「胃經」),它也是通過腹部的,但其走向與腎經、肝經、脾經的從下向上的運行方向不同,是從頭穿胸、穿腹再走到腳的,胃經也需要在這裏一次補充能量,促使向下的力量更加有力,加強脾胃的消化能力。

下一輪的四肢大循環,就從腎經傳遞給心包經開始,它是走在四肢內側中間的一條經絡,所以與它相連的是走在手臂外側中間的手少陽三焦經(下面簡稱「三焦經」),又與走在腿外側中間的足少陽膽經(下面簡稱「膽經」)相連,膽經則是與走在腿內側中間的足厥陰肝經(下面簡稱「肝經」)相連,這樣就又形成了一組完全相連、互為表裏的經絡,最後又是將肝經推向小腹,推向胸中,去休息、補充能量,換一條線路繼續前進。

最後一輪運行的四條經絡是肝經在胸、肺傳遞出的手太陰肺經(下面簡稱「肺經」),具體的循環順序是這樣的:肺經→大腸經→胃經→脾經。。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至尊曲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至尊曲
上一章下一章

第五百九十二回 經絡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