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三回 強勢

第三百一十三回 強勢

「糟糕,羅睺避而不戰,我們截教又處於劣勢,再拖下去,將敗勢更顯。」

羽翼仙站在懸空的多寶道人身邊,居高臨下的盯着白色的岩漿,心情沉重到了極谷之淵。

「羅睺是一位棘手的危險人物,他現在盯上了師尊不在的截教,我們要小心應付才行。」多寶道。

「看來大師兄投鼠忌器了呢!」

羽翼仙自認為速度第一,天不怕地不怕的道。

「沒有達到與大道齊在、與天地同壽的聖仙境時,面對羅睺這等人物,誰又不投鼠忌器呢?」

羽翼仙聽了掌教師兄的話,喃喃自語道:「天人合一的無為境界,混元大羅金仙,聖化天……」

「天人合一」是道門思想,並由此構建了華夏文化的主體。

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則是一個小天地。

人和自然在本質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應順乎自然規律,達到人與自然和諧。

故太上道祖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天」代表「道」、「真理」、「法則」,「天人合一」就是與先天本性相合,回歸大道,歸根復命。

天人合一不僅僅是一種思想,而且是一種狀態。

天人合一,或稱天人合德、「天人相應」,天人合一併非華夏文化所獨有的觀念,在世界很多高級宗教中都有這類觀念,並且有詳細系統的修行方法。

其基本思想是人類的生理、倫理、政治等社會現象是自然的直接反映。

在道門來看,天是自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

因此有「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

天人本是合一的說法。

但由於人制定了各種典章制度、道德規範,使人喪失了原來的自然本性,變得與自然不協調。

人類行的目的,便是「絕聖棄智」,打碎這些加於人身的藩籬,將人性解放出來,重新復歸於自然,達到一種「萬物與我為一」的精神境界。

天是道德觀念和原則的本原,人心中天賦地具有道德原則,這種天人合一乃是一種自然的,但不自覺的合一。

但由於人類後天受到各種名利、慾望的蒙蔽,不能發現自己心中的道德原則。

人類修行的目的,便是去除外界慾望的蒙蔽,「求其放心」,達到一種自覺地履行道德原則的境界,這就是所謂的「七十從心所欲而不逾矩」。

熱愛生命,熱愛大自然,能夠領會所有生命的語言,時時處處感受到生命的存在,與大自然的旋律交融相和,能夠取得對方生命的信任並和諧共存,與大自然和諧共存,人與物質、物質與物質極度巧妙完美的結合。

古代天文學是指以地球為參照物的天體運動學,即天體是地球的擴大,或地球是天體的縮小。

古代天文學認為天球的南北極所形成的天軸與地球南北極所形成的地軸處在同一條直線上,即無論地球運行到公轉軌道上的那一個點,地軸與黃道平面的傾斜方向始終保持不變,北極總是指向北極星附近。

天體是一個巨大的磁體,天軸南北兩極是南北磁極;地球居天體之間,是一小磁體。

地球南北兩極也是南北磁極,分別與天體兩大磁極發生磁感應,所以天地的軸心傾向相同,在一條直線上,這便是天地感應最根本的內涵之一。

《黃帝內經》所述五運六氣的種種感應之道,統統建立在這個感應性上。

這種感應性或磁力,都屬於無形的能,在醫學名之曰「氣「。

天地氣交的實質是天地人本源於一氣,天人合一最重要的體現也是源於「氣」。

「氣」的概念:言天者求之本,言地者求之位,言人者求之氣交。曰:何謂氣交?曰:上下之位,氣交之中,人之居也。

「求之本,求之位,求之氣交皆指求氣之本。天地人三者是一氣分佈到不同領域的結果,因而是可以認知和掌握的。」

天樞之上,天氣主之;天樞之下,地氣主之;氣交之分,人氣從之,萬物由之。

人與萬物,生於天地氣交之中,人氣從之則生長壯老已,萬物從之則生長化收藏。

人雖有自身特殊的運動方式,但其基本形式--升降出入、闔辟往來,是與天地萬物相同、相通的。

氣交的產生是因為地之寒熱與天之陰陽之節氣相差三節。

按理說,一年中冬至日為陰之極,應該氣候最冷,夏至日為陽之極,應該氣候最熱,故天之太陽為夏至,天之太陰為冬至。

但事實上大地有一個白天吸熱,夜間散熱的過程,所以冬至之後經小寒、大寒、立春三節氣達到積寒的高峰,即地之最寒冷在冬至后三節氣,立春一到,氣候便開始溫暖,此三節之差,即一歲之氣始於子,四季之春始於寅者,何也?

蓋以建子之日,陽氣雖始於黃鐘,然猶潛伏地下,未見生化之功及其自丑轉寅,三陽始備,於是和風至而萬物生,……故陽雖始於子而春必起於寅。

即天之溫起於子,而地之溫卻始於寅,天地之氣相差三節。

由於氣交相差三節,便產生了天地之氣的「升降沉浮」、「氣交易位」等變化。

所謂「氣交易位」是指氣候的太過和不及而導致氣交的位置發生移動,由於陰陽之氣與寒熱之氣相差三節,「時有定位,氣無必至」,即一年四季二十四節氣有一定的次序和時位,溫熱寒涼的秩序是不會錯的,但,氣有未至而至,至而不至的現象卻是經常發生的。

「天人合一」是華哲學史上一個重要命題,「天人合一」就是人與大自然要合一,要和平共處,不要講征服與被征服。

對天人合一觀念需要小心翼翼的分析。

在自然界中,天地人三者是相應的。正所謂「天地者,萬物之父母也。」

《易經》中強調三才之道,將天、地、人並立起來,並將人放在中心地位,這就說明人的地位之重要。

天有天之道,天之道在於「始萬物」;地有地之道,地之道在於「生萬物」。

人不僅有人之道,而且人之道的作用就在於「成萬物」。

再具體的說:天道曰陰陽,地道曰柔剛,人道曰仁義。

天地人三者雖各有其道,但又是相互對應、相互聯繫的。

這不僅是一種「同與應」的關係,而且是一種內在的生成關係和實現原則。

天地之道是生成原則,人之道是實現原則,二者缺一不可。

實際上,作為天的宇宙自然,人類社會是很難模擬的,可是構成人類社會的植物、動物及人的本身,他們的生長衰老、他們的變化卻無法逃脫天的支配。

所以,天人合一,主要是講天與萬物、與人的這種生理狀態的合一,而不是天與人的社會結構的合一。

為了作出這樣一個劃分,有人將天人合一中有關社會觀的這一部分劃出去,而保留其談生物的部分,並且徑直把它稱為「宇宙生物觀」。

因為醫學是研究天、地、人之間的術數轉換變化關係的一門學問。

從一些人身上所存在的不可思議的潛力,看到了人天之間所存在的必然聯繫,叫做「人天觀」。

聖人以下皆螻蟻,這句話可謂至理名言。。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至尊曲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至尊曲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三百一十三回 強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