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九回 德說

第三百零九回 德說

道門追術悟道養德,道為體,德為用,是修仙之士無法逾越的目標,即便是聖人,也不例外。

世間的道德與修仙之道德是有別的。

世間的道德,是由思想行為所表現的,有一定標準的,通常指社會、風俗、習慣。

美德,美就是美的事物;德,古稱之為得;合起來解釋就是:美的事物可以吸引和得到社會中的一切。丑德不稱其為德,所以,道德僅僅是一種表現形式,屬於中性。

道德指衡量行為正當的觀念標準。

它是道和德的合成,道是方向、方法、技術的總稱;德是素養、品性、品質。

道德雙修是人生的哲學。

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準則與規範。

道德往往代表着社會的正麵價值取向,起判斷行為正當與否的作用。

道德是指以善惡為標準,通過社會輿論、內心信念和傳統習慣來評價人的行為,調整人與人之間以及個人與社會之間相互關係的行動規範的總和。

道德作用的發揮有待於道德功能的全面實施。

道德具有調節、認識、教育、導向等功能。與政治、法律、藝術等意識形式有密切的關係。

在華夏文化中,形成了以仁義為基礎的道德。

道德是後天養成的合乎行為規範和準則的東西。

它是社會生活環境中的意識形態之一,它是做人做事和成人成事的底線。

它要求人們且幫助人們,並在生活中自覺的約束著人們。

假如沒有道德或失去道德,人類就很難是美好的,甚至就是一個動物世界,人們也就無理性無智慧可言。

人們應該清楚地認識到,道德的驅使才建立了人類的和諧社會;道德的要求才有了社會群眾團體組織;道德的體現,使人們自尊自重自愛;是道德的鞭策,營造人與人的生活空間。

一個不懂得道德和沒有道德的人是可怕的。

道德不像刀槍傷人肢體,它也能要人性命。

在歷史和生活里,迫於道德壓力而「自殺」者並不少見。

道德雖不是生活必需品,可它對人的修養和身心健康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因此,文明的人類是靠道德的建立來作保障的。

道德的傳承也同樣離不開家庭、社會、勞動和創造,以致分門別類地產生各自的要求和水準。

道德是引導人們追求至善的良師。

它教導人們認識自己,對家庭、對他人、對社會、對國家應負的責任和應盡的義務,教導人們正確地認識社會道德生活的規律和原則,從而正確地選擇自己的生活道路和規範自己行為。

道德是社會矛盾的調節器。人生活在社會中總要和自己的同類發生這樣那樣的關係,因此,不可避免地要發生各種矛盾,這就需要通過社會輿論、風俗習慣、內心信念等特有形式,以自己的善惡標準去調節社會上人們的行為,指導和糾正人們的行為,使人與人之間、個人與社會之間關係臻於完善與和諧。

道德是催人奮進的引路人。

它培養人們良好的道德意識、道德品質和道德行為,樹立正確的義務、榮譽、正義和幸福等觀念,使受教育者成為道德純潔、理想高尚的人。

道德是公正的執法者。

道德評價是一種巨大的社會力量和人們內在的意志力量。

道德是人以「善」「惡」來評價社會現象來把握現實世界的一種方式。

它不僅調節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而且平衡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

其要求人們端正對自然的態度,調節自身的行為。

環境道德是當代社會公德之一,它能教育人們應當以造福於而不貽禍於子孫後代的高度責任感,從社會的全局利益和長遠利益出發,開發自然資源發展社會生產,維持生態平衡,積極治理和防止對自然環境的人為性的破壞,平衡人與自然之間的正常關係。

「一切不侵犯非己自由的自由都應受到保護,也就是說不能刻意欺壓別人,也不能讓別人故意欺壓自己。」這條法則是自由主義者提出的檢驗一切道德規範的標準,不符合這條規則的道德就是不平等的、迫害弱者的奴隸道德。

換句話說,只要是與他人無關亦未侵犯他人自由和利益的行為,不應該被認為是不道德的、邪惡的、可恥的,不應該受到任何暴力干涉或輿論譴責。

道德有一定的共同性,它指同一社會的不同階級,甚至不同社會的不同階級的道德之間,由於類似或相同的經濟條件、文化背景和民族心理而存在着某類相似或相同的特性。

民族性是一個民族區別於其他民族的個性特徵,包括民族的精神、氣質、心理、感情、性格、語言、風俗、習慣、趣味、理想,以及生活方式和理解事物的方式等諸多方面。

不同民族間道德的原則標準亦有所不同。道德與其它觀念一樣,既有發展的一面,又有繼承的一面。

道德主體藉助於對客觀世界的認識,藉助於對現實生活條件的認識,自願地認同社會道德規範,並結合個人的實際情況踐行道德規範,從而把被動的服從變為主動的律己,把外部的道德要求變為自己內在良好品質。

太上道祖曰:「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其中「道」指自然運行與人世共通的真理;而「德」是指人世的德性、品行、王道。

道德不是天生的,人類的道德觀念是受到後天的宣傳教育及社會輿論的長期影響而逐漸形成的。

這是一種道德相對主義,與之相反的主張則稱為道德絕對主義。

道德很多時候跟良心一起談及,良心是指自覺遵從主流道德規範的心理意識。

太上道祖有道經和德經,其道經如下: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

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恆也。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第三章

不尚賢,使民不爭

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

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

常使民無知無欲。

使夫智者不敢為也。

為無為,則無不治。

第四章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

淵兮,似萬物之宗﹔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

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第六章

穀神不死,是謂玄牝。

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

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第七章

天長地久。

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第八章

上善若水。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

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夫唯不爭,故無尤。

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而銳之,不可長保。

金玉滿堂,莫之能守﹔

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至尊曲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至尊曲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三百零九回 德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