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七回 太極陰陽圖

第二百八十七回 太極陰陽圖

太極陰陽圖原稱為「天地自然之圖」,所以它應是自然界天地結構和運動原理的理論模型。

按照太極陰陽對立統一的基本法則,設對立統一關係的太陽為天,地球為地,即太陽和地球應具有太極陰陽圖「陰陽互根」和「陰陽互用」的兩大基本特徵:太陽的內部主要可以分為三層:核心區、輻射區和對流區。太陽的核心區域雖然很小,半徑只是太陽半徑的四分之一,但卻是太陽那巨大能量的真正源頭。

太陽核心的溫度極高,達一千五百萬攝氏度,壓力也極大,使得由氫聚變為氦的熱核反應得以發生,從而釋放出極大的能量。

這些能量再通過輻射層和對流層中物質的傳遞,才得以傳送到達太陽光球的底部,並通過光球向外輻射到太陽的大氣層。

換言之,太陽的核心區無疑是太陽巨大能量的物質基礎,太陽沒有這個由氫聚變為氦的熱核反應的發生,亦即沒有這個物質基礎的轉換,太陽就不會釋放出巨大的能量。

太陽的核心區是物質基礎屬於陰,太陽的輻射區、對流區及太陽的大氣層是其功能的體現屬於陽。

任何一個事物都有其結構與功能兩方面,體陰用陽,體在內,用在外,這兩者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太陽也不例外。

陰陽是相對而言的,雖然太陽表面的溫度是六千攝氏度,而其核心區溫度更高,但從物質與功能這個角度來看,太陽核心區產生的熱核反應為太陽表面的光輝提供了物質基礎屬於陰,其輻射區、對流區體現了功能屬於陽,相對而言,二者是物質與功能、體與用的陰陽關係,是一個有機的整體。

以虛實言,虛為陽,實為陰,太陽的外圍為虛為陽,太陽的核心區壓力極大為實為陰。

再者,太陽的表面光芒萬丈屬於陽,而太陽的內部是不透明的,其內核深不可見屬於陰。

所以從陰陽相對而言這個意義上來講,這就是「陽中有陰」的結構格局,也就是所謂的「天本陽也,然陽中有陰」之道。

其核心區也極相似太極陰陽圖「陽中有陰」的結構特徵,即魚眼。「陽得陰助而生化無窮」,顯然,這一定是太陽內部的陰,外部的陰是不會使其生化無窮的。

陽中有陰方可生化無窮,否則為無根之火!

地球也主要分為三層:地殼、地幔、地心。

地球上最熱的地方是地心,溫度高達六千攝氏度,呈熔融狀態。

水覆蓋了地球百分之七十一的面積,假如把陸地削平,填入海中,那麼整個地球就會被三千米左右深的水圈包圍起來。

人們實際上居住在一個叫錯了名字的星球——水球上。除了地表水之外,在大氣圈裏也充滿了水,在離地面五公里的大氣層里所含水分佔整個大氣層水分的百分之九十,在地球總水量中僅佔十萬分之一的大氣水,在生物的生息繁衍中起了巨大的作用。

如果沒有大氣水同地表水之間的不息循環,生物將是很難生存的。所以,水是地球之根本。

地球雖然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質所構成,但「萬物稟形非水不育」,所以水是地陰之根本。

水為陰,火為陽;寒為陰,熱為陽。相對而言,地球外表是水,其性寒,內里是火,其性熱,是「陰中有陽」的結構格局,也就是所謂的「地本陰也,然陰中有陽」之道。

地心也極似太極陰陽圖「陰中有陽」的結構特徵,即魚眼。

「陰得陽升而泉源不竭」,顯然,這一定是地球內部的陽,外部的陽是不會使其泉源不竭的。

陰中有陽方可泉源不竭!否則為死水一潭。

天地「造化之權,全在水火」。

「萬物之生者,亦惟此日也」。

「萬物稟形,非水不育」。

日為太陽,是「陽中之陽」,乃為真陽之火;水為太陰,是「陰中之陰」,乃為真陰之水,即太陽真火與太陰真水的上下升降運動有關乎萬物的造化,所以應是天地陰陽之根本。

「唯陽中有陰,故天氣得以下降」,這個「陽中有陰」一定是來自外部的地之陰氣;「陰中有陽,故地氣得以上升」,這個「陰中有陽」一定是來自外部的天之陽氣,這是「氣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的陰陽雙方相互為用的運動原理。

只有相互為用(相互吸引)的升降運動才能使對立的雙方鏈接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從而天地一體,所以「水能升而火能降,一升一降,無有窮已,故生意存焉」。

從整體上看,太陽陽中有陰,地球陰中有陽是太極陰陽圖陰陽互根的結構模式;而太陽火之陽氣下降於地,地球水之陰氣上升於天就是太極陰陽圖陰陽互用的運動模式。

前者是結構,為體,後者是功能,為用,符合任何一個事物都有結構與功能的兩個方面。

如果以水火論之,則此正是火外明而內暗,水外暗而內明之證。

太陽「陽中有陰」,地球「陰中有陽」符合太極陰陽圖陰陽互根的結構模式,其相當於太極陰陽魚的魚頭和魚眼。

太陽火之陽氣與地球水之陰氣上下升降造化萬物的運動符合太極陰陽圖陰陽互用的運動模式,其相當於太極陰陽魚的魚身和魚尾(少陽和少陰)。

所以,太陽與地球這個陰陽對立統一體或許就是太極陰陽圖的真正源頭。

所以太極陰陽圖原叫「天地自然之圖」。

「在天為氣,在地成形」,在天為風熱濕燥寒五氣,在地為木火土金水五形,形氣相感而化生萬物。

太陽和地球這個陰陽對立統一體既然為天地陰陽關係,就應具備形氣關係。

緣何屬於地球大氣層變化範疇的風熱濕燥寒五氣為天?因為站在地球上來看,四時的變化主要取決於太陽相對於地球的視運動所引起太陽火的光能和熱能對地球表面輻射量的相對變化的結果,即春夏秋冬四時是由於太陽火的強弱變化而產生的。

四時(五季)的相推又使地球的大氣層產生了風熱濕燥寒五氣的變化,所以稱五氣為天。

氣為陽,火是陽氣之根本,所以太陽火是五氣(天陽)之根本。

只有太陽火強弱的正常變化,才能四時相推,五氣順布。

天為氣,地為形,氣為陽,形為陰。雖然天是由風熱濕燥寒五氣構成,但太陽火是五氣之根本。

雖然地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質構成,但水是地陰之根本。

地火只是陰中之火,陰中之火為「少陽」而非為太陽。

地水有地火的氤氳才不致其寒凝而寂滅萬物,否則「水性本寒,使水中無火,則其寒必極,寒極則亡陽,而萬物寂滅矣」。

如果沒有地火的氤氳作用,地水便會寒凝不化而不能孕育萬物,這是內因。

太陽火與太陰水是天地形氣之根本,所以(天地)陰陽升降,實質上是水火升降,(天地)形氣相感,實質上是水火相濟。

所以天地「造化之權,全在水火」,是惟太陽火之陽氣與太陰水之陰氣上下升降而已。

如果陽氣不能下降,陰氣不能上升,陰陽之氣不能相互為用,就不會有天地一體,也就不會有萬物的化生,這是外因。

只有陰陽互根互用,內因外因共同作用,才會有萬物的化生。

人體也有太極陰陽圖。

正所謂:「人身小天地」,「人是小乾坤」,「人道本乎天道」。

即人體也應是天和地的對立統一體,應具有太極陰陽圖「陰陽互根」的結構模式和「陰陽互用」的運動模式。這也正是「天人相應」及「善言天者,必有驗於人。」。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至尊曲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至尊曲
上一章下一章

第二百八十七回 太極陰陽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