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六章 司徒玄策

第二百零六章 司徒玄策

其實李玄都在第一時間就猜出了秦清的身份,只是他沒有道破,秦清也心知肚明。

秦清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意思是兩家聯姻,關鍵不在於李玄都和秦素這兩個當事人如何想,在於秦家兩家的「父母」如何想,所以是父母之命。李玄都回答說「天變不足懼,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意思便是不需要父母之言,此乃二人私事,而非兩家公事。所以秦清笑罵李玄都狂妄,卻無甚怒意。於是李玄都又問秦清能否看到他的誠意。

後來秦清又問李玄都此來遼東難道只是為了這些天下大事,李玄都回答說世上之事如長河之水,家國一體,國事家事並不衝突,而人心複雜,誰也不能拋開利害只談感情,或是拋開感情只談利害,終究是混雜一處,難以區分。

秦清算是認可了李玄都的說法,這才提出切磋武藝,因為秦清壓抑了境界修為,所以的確是單純切磋而已。可如果李玄都的回答不能讓秦清滿意,也許就不會是這般公平切磋了。

二人沒想到秦素會出現在此處,所以沒能真正分出勝負,不過也算盡興,尤其是李玄都,過去遇到的對手中,同境相爭,旱逢敵手,真正能讓他感覺棘手的不過是李太一和李元嬰二人,可這二人也沒能勝過他去,唯一讓他落入下風的是白綉裳,今日又要再加上一個秦清,難怪秦清在太玄榜上的排名要高出白綉裳,是為長生境之下的第一人。

至於秦清與司徒玄策交好,也不是秦清信口開河。

正邪兩道相爭綿延千年之久,傷亡慘重,於是正邪兩道中有了主和一派。邪道之中,主和的遼東五宗與主戰的西北五宗公開決裂,正是自秦清始,由此可見,秦清乃是主和一派之人。而在正道之中,司徒玄策也是主和之人,當年司徒玄策天縱之資,更勝如今李玄都,同輩之中無人能及,幾乎所有人都將其視為未來正道盟主的不二人選,最早時候,「大先生」這個稱呼是專門代指司徒玄策一人而已,後來才由此衍生出二先生、三先生、四先生等稱呼,哪怕是術算第一人的沈無憂,也要在「大先生」之前加一個姓氏。司徒玄策得知秦清的心意之後,曾多次前往遼東,與秦清面談,並極力撮合秦清與白綉裳。

與秦清議定之後,司徒玄策又主張緩和清微宗與正一宗的敵對態勢,主張兩宗和談,兩宗並立。此舉深得大天師張靜修心意,故而邀請司徒玄策前往大真人府一晤。的當時清微宗中,因為對正一宗無必勝把握,故而是戰是和尚有爭論,司徒玄策力排眾議,又說服李道虛,前往雲錦山,與大天師張靜修面談數日,又與張鸞山一見如故,兩人常常秉燭夜談,同後來張鸞山的種種行為也深受司徒玄策的影響。

當時清微宗和正一宗只是敵對,還未正式開戰,正一宗對於後起之秀清微宗的挑戰,同樣忐忑,眼見司徒玄策親臨正一宗,雙方化干戈為玉帛,無不如釋重負、歡欣鼓舞,在司徒玄策離開雲錦山時,張靜修親自相送至上清鎮,當時還未犯下大錯的張靜沉率領張岳山、張岱山等人再送三十里才折返而回。

司徒玄策外聯遼東五宗秦清,又平定正道十二宗內部,只待整合完畢,便可代天行罰,誅滅冥頑不化的西北五宗,從此之後,江湖上再無正邪之分,只剩下十七大宗門而已。

只是誰也不曾想到,就在司徒玄策從吳州返回齊州的途中,被人伏擊,饒是司徒玄策已經躋身造化之境,仍是寡不敵眾,重傷之下逃回東海,已是奄奄一息,命不久矣。

在這種情形下,能救司徒玄策的只有李道虛,當時李道虛已然躋身長生境,而司徒玄策本身也有天人造化境的修為,若是李道虛捨得跌落一個境界,可以救回司徒玄策,以李道虛的資質和經驗,也未必不能重回長生境,可在種種顧慮之下,李道虛未曾出手相救,而是坐視司徒玄策身死。正因為如此,張海石與李道虛反目,而李道虛因為心中有愧的緣故,又秉持以法為尊的理念,始終不曾為難張海石。可在這種情況下,大弟子身死,二弟子離心,李道虛只能在時隔多年之後收了其他幾位弟子,這也是李玄都等人與張海石年齡相差極大的原因。

司徒玄策之死,影響深遠,除了直接導致張海石與李道虛反目之外,李卿雲也對李道虛極為不滿,夫妻二人為此幾番爭吵,李道虛一怒之下,與妻子分居兩處,後來李卿雲既是傷心丈夫薄情,更是難過如同親子的司徒玄策身死,幾番打擊之下,練功出了岔子,修為大損,每況愈下,終是鬱鬱而終。

在司徒玄策身死之後不久,被壓抑已久的主戰派佔據上風,清微宗終是以後起之秀的身份向正道盟主的寶座發起了挑戰,正道由此分裂出兩大陣營。在這種情況下,司徒玄策關於聯合十七宗共誅西北五宗的宏圖便變成了一場空。

沒了司徒玄策的支持,遼東五宗和正道十二宗的聯盟無果而終,秦清和白綉裳的婚事也只能作罷。不過在多年之後,秦清還是通過接任忘情宗宗主一事正式與西北五宗決裂,並得到正道各宗的支持,這也是仰賴當年司徒玄策的謀划之故。

到了如今,李玄都的所作所為,對於許多老輩江湖人來說,並不陌生,這正是當年司徒玄策已經做過的事情,李玄都又做了一遍。正因為如此,張海石對於其他師弟都不假辭色,唯獨與李玄都親如父子兄弟。大天師張靜修也對李玄都青睞有加,蓋因李玄都又讓他想起了當年功虧一簣的議和。張鸞山、秦清、白綉裳等人,也很難不想起當年那位風姿如玉的同輩領袖。

這段往事,李玄都是隨着年齡增長、閱歷漸深才慢慢完全清楚的。最早的時候,他只知道大師兄司徒玄策死了,後來才知道是意外身故,等到他知道大師兄曾經做過什麼的時候,他已經開始反思「四六之爭」的對錯。

在李玄都看來,大師兄司徒玄策沒有做錯任何事情,唯一的不足便是,走得太快了,太想一戰功成,與當年的張肅卿有相似之處。萬世之功,一步之遙。一步踏空,萬劫不復。

不說廟堂,只說江湖,多少風雲人物。邪道有宋政,可稱梟雄,以布衣之身起家,以下克上,躋身天下頂尖豪強之列,開創西北大周基業,這才有了後來澹臺雲與大魏朝廷分庭抗禮。正道有司徒玄策,可稱英雄,整合正道十二宗,聯合遼東五宗,更在李玄都之前,要將西北五宗置於死地,結束千年紛爭,開百年太平。可到了如今,宋政何在?司徒玄策又何在?這兩人都倒在了江湖之中,更何況是一個李玄都?帝京一變,李玄都險些就要步了此二人的後塵,所以李玄都才要用數年時間去痛定思痛,反思自身。哪怕是今日的李玄都,也萬不敢說小覷了天下英豪。

正因如此,李玄都時常會說徐徐圖之,可在如今的形勢之下,又時不我待,實在是兩難處境。

幸賴有前人已經走出了一條路,李玄都再順着這條路去走,便會省力許多。

只是這條路走到最後,會是怎樣的局面,李玄都也不知道了,總不會比現在更壞。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太平客棧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修真仙俠 太平客棧
上一章下一章

第二百零六章 司徒玄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