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3.第573章 千岩烽火連滄海(續二)

573.第573章 千岩烽火連滄海(續二)

第573章千岩烽火連滄海(續二)

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薴衣衫鬢髮焦。

桑柘廢來猶納稅,田園荒后尚征苗。

時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帶葉燒。

任是深山更深處,也應無計避征徭。

《時世行》唐代:杜荀鶴

——我是分割線——

臟膩的看不出本來顏色的案子散落的鹽水毛豆、煮花生殼子,還有淡得不知道滋味的無限量茶湯,成為了這些喜歡高談闊論的年輕士子們,指點江山品評時事最好的助興之物。

而混跡在他們之中的新任宣教科見習採風員韋莊,也在心情複雜的暗自苦笑着聆聽他們的言談舉止。他從來沒有想過自己會有充當這般角色的這麼一天。

只有親身領教之後他才知道,如今的太平軍其實並不缺人,也從不輕授任官職,哪怕是最底層的吏目、吏員之屬;因此想要靠三寸不爛之舌的辯才和口風,或是些許舊日的文名、口碑,聞達重用於上就是一種奢望。

任何想要有所上進的人事,都要麼沉下身去從最底層的實務開始積累資歷;要麼就自憑才具去參加三六九等的分級考試,然後通過後續的修造和實習,才有機會得到一個正式的職位。

因此,已經有一些士子在未能一夜之間就聞達一時,或是出人頭地的各種失望之下,既不願意沉下身去與那些愚鈍、蠢笨的泥腿子打交道,也不想一遍遍的重新考試和修造下去,就這麼相繼不告而別去了。

而韋莊自己則是一個比較少見的特例,因為他早年在京的一些著作,居然在大都督那兒被提及過,然後又有已經小有身份和地位的故交韓偓為擔保,這才獲得了這個見習職位。

既然是見習職位,那就意味着他並沒有正式薪俸,但可以拿到一定數額補貼的實物福利和少許銅錢。任務就是整天混跡在這些士子當中,聆聽他們心聲和輿情所向,並且定期上報一些熱門話題和日常狀態。

然而,相比在這裏形同混日子的韋莊,他的另一位老友杜荀鶴顯然走得更遠更激進一些。他居然報名參加了那個讓人聞風喪膽的鎮反會下,其中一個新派「三支隊」小組的隨行文書名額。

這可不是什麼名聲在外的好職事,在傳聞當中更是手上沾滿了血腥,乃至一不小心就有丟掉性命之虞的兇險所在。因此,韋莊並不是沒有勸過這位老友,稍加審慎和周顧一些。

但是一貫表現的頗為灑脫和與苦為樂的杜荀鶴,這一次卻是回應的十分果決;「正因為世間多有非聞,我才想親眼看上一看,這太平軍治下行事是否言稱始終如一呼!若能夠為生民立命故,就算殺人如秦武安亦得其頌否?」

而在金州西鄉城外的拉練野營中,許多年輕的士卒正在滿身汗水接受新的戰法操練,大多數用棉布和碎絨縫製的制式夾襖,很快就被脫到一邊去,而在踩成一片泥濘的薄薄雪地里,露出僅作細麻單衣的腱子肉上身來。

而負責領操的隊副符存,亦是手中抓持着一塊制式的團牌,做出個上下翻飛、左右突走,前後擋格的流暢動作,就像是把這件平凡無奇的事物給玩出花來了。

很難想像一年多前他還是一心想要討賊建功的官軍小校,現在已經是像模像樣的一名太平軍士了。他也因為這個緣故改名為符存審,取善存而審身之意,算是與過往徹底割裂和擺脫了去。

這些日子以來,雖然在太平大都督府八軍六防區的基礎上,總體軍額並沒有增加多少,但是除了軍費資糧以外相應的投入卻是連年下來翻了好幾番了。

比如隨着江西東南部和山(南)東(道)、峽江各州的陸續平定,以及地方改造和肅清工作的大半數進入收尾階段,作為太平軍主力的一到六軍序,也再度隨着陸續回歸的編製而變得齊裝滿員起來。

其中,又有大量經過初步戰陣鍛煉和考察的附從武裝,被收編改造後分別以補充兵員的形式,(老弱傷病)充入了各地的新屯庄,或是(年輕丁壯)異地編遣入二三線的守備團、護場隊。

但是最大的投入則是太平八軍為首,主力部隊的換裝和戰術強化;比如除了特殊情況的水軍和騎兵之外,其他六個軍序都要確保六到八成的以上的披甲率,其中至少一半以上的鐵甲(鱗甲、鎖子甲、圈條甲乃至鍛鋼護胸)。

此外,因為這些年養殖業和畜牧業的積累,再加上太平軍征戰中的羅括所得,每年大概可以出欄一萬多頭可供騎乘用途的大型牲畜,再加上搜購民間散養的部分,確保六個軍序實現至少三成的騾馬化,三成的步卒騎乘化。

然後是火器上的裝備,每個軍至少要維持一支獨立配屬的火器部隊(擲彈手/擲彈兵),約佔總體軍額的十分之一強。於是這樣下,各種地方花費和投入就水漲船高上去了。

當然了,因為這些部隊大部分都散佈在各個地方,相應的換裝和編練工作,也只能是按照距離遠近和輕重緩急的需要,來編製逐批輪替進行的日程表。

其中最為優先接受編練和換裝的序列,既不是大後方駐守的預備/機動部隊,也不是正處一線備敵的展占序列;而是定期從前沿輪換下來修整的二線部隊。

因此如今作為一名太平軍的新補士卒,甫入補充營中第一階段,就是使用長矛列陣和行軍、應敵的基本訓練;在這個階段若有表現不合格的,就會給淘汰回鄉里、屯庄、工場去。

然後,再根據其中新卒的具體表現和特長所在,初步選拔出既能陣列而戰,也能適應小團體格擊纏鬥的刀牌手,或又是多種陣列急射、漫射、攢射的弓弩手。

只有這個時候,他們才能稱得上是一名合格的太平新卒。而後在這個基礎上,又有更多新的進階和發展方向。

比如善於騎乘者可以編入馬隊,參加騎乘作戰的基本訓練;以決定他們究竟是騎上戰馬成為一名衝鋒陷陣的騎兵,還是騎着騾馬機動再陣列而戰的騎乘步卒。

善於浮水游泳者,一般都會被接受水軍的優先條件,以選出其中能夠長期適應操船和水面活動的人員,然後再進行水戰跳幫、登岸強襲或是武裝橫渡的基本訓練。

又有身材低矮卻擅長山地攀越,不畏崎嶇的士卒,就會被編入到屈指可數的幾個山兵營中,以接受強化障礙翻越的行軍和進擊訓練,藉助器械的山地穿梭拉練,乃至是相應山地環境和特殊裝備的對抗操演。

而以身腰臂力健長者,則可以申請加入到投火隊的訓練當中去,學會簡單的望風斷距手段,以最終成為一名令人敬仰的擲彈手,乃至是正式的擲彈兵、老擲彈兵、擲彈士。

而今他們又多了一個新的選擇。那些身手靈活而意志堅定者,將被配發給三眼銃到發火短銃在內新式火器,以獲得遠異於弓弩的平射殺傷能力。

至於想要成為的樣子隊(遠程投射器械)的成員,則要求更高,除了要有足夠的力氣和勇氣之外,還要有簡單數算、識字的底子,才能學會戰陣觀瞄測繪的手段。

而作為其中進階的弩炮士和組頭、匠師,甚至還要能夠掌握簡單修理維護的手段,能夠就地取材以備戰場不時之需。因此,在軍中這些區別和分野也被稱為「新三階、老三階、火器又三階」,而成為新進士卒們努力奮鬥的方向。

——我是分割線——

而在渝州西北與瀘州交境的合江口,沿着江岸和山壁之間新構築起來的土木結構軍寨上,赫然飄搖著太平軍的鯤鵬紋青旗。

而順着有限敞開的軍寨大門,蜿蜒在道路上推著小車、背着筐簍,或是河面上絡繹往來撐著船隻的人群,儼然成為時下的一道獨特風景。而他們運來的物產固然是五花八門,但是裝載回去的東西卻是統一的灰白顆粒。

道理也很簡單,因為眼下的劍南道境內,無論是東川還是西川之地的使命百姓,都已經久苦於缺鹽造成的淡食之日了。而早前峽江道的動亂,導致來自渝、萬各州境內的供鹽斷絕了很長一段時間。

要知道在這個時代,相對於還未得到大規模開發的榮州公井縣(今自貢市),渝州所孔厄的巴東地區才是巴蜀之間,乃至黔中所在的雲貴之地,最為重要的內陸鹽業產地了,歷史甚至可以上溯到數千年前的巴國時代。

光是貞元以來朝廷直接設立的大昌監(在今巫溪縣)、永安監(在今奉節縣)、塗監(在今忠縣)、漁陽監(在今萬州區長灘井)、雲安縣監(今雲陽縣);就有大小上百口的鹽井和鹽泉。還不計民間自鑿自煮的私井、私坑、山穴。

所以在太平軍和官軍停戰保持對峙之勢還沒過多久,就已然有人主動冒險越界投入境內來欲行那買鹽之事了。接下來的事情就變得順理成章了。

作為恢復地方生產兼帶自濟自強、自力更生的創收手段,江陵方面很快就通過峽江五州沿岸,剛剛建設完成的壁板信號塔,批准了當地新設立的屯庄優先重建鹽井工坊,而開放銷售創收的請求,並且隨船派來了相應商椎局的工作小組。

同船運過來的還有產自峽州(湖北宜昌)夷陵縣的石炭,作為後續開採和煮鹽的廉價替代手段;畢竟當地鑿鹵煮鹽的歷史悠久,而所用柴薪都是采自附近的山林,長此以往對於植被、水土破壞很大。

後世明清時的巴東鹽業,不敵有火井(天然氣)煮鹽的自貢衰敗下來,也是因為林帶山林破壞嚴重,而越伐越遠逐漸采無可采,成本益增不止的惡果和緣故。

而作為近水樓台的夷陵縣,不但發現了可以淺層露天開採的石炭礦山,還有伴隨着石炭探尋過程當中,所找到產出甚大的石墨坑和矽砂坑,乃至是富磷礦的板結岩層。

這樣又帶來一個偌大的好處,太平軍不用再千里迢迢的從外海輸運鳥糞石,而可以將肥田粉普及到更多內陸沿江安置的屯田所和編管區去了。甚至是進一步加工成為火柴、底火等化學製品。

而在其中遠去瀘州境內的一艘平板大船之上,被人挂念過的林深河也被風吹日晒得臉色焌黑,露在滿是塵土舊衣袍外的手腳粗裂,就活像是一個地道往來峽江之間的行腳商人。

他的第一個任務,就是探查榮州公井縣內的鹽產情況,並且對其作出相應產能和破壞成本的評估。而在這一切的背後,則還有太平軍對於劍南之地的經濟滲透和掠奪的潛在需要。

而早在他之前出發的,則是那些受過簡單操練的屈從行舊部們;他們籍著這些販鹽之人的掩護,已經帶著作為硬通貨的帛布和鹽,去招攬那些散於山林久苦於朝廷和官府的人手了。

(本章完)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唐殘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唐殘
上一章下一章

573.第573章 千岩烽火連滄海(續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