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5章 荊蜀相接氣原通

第515章 荊蜀相接氣原通

當周淮安處理完滿臉感恩戴德的大商人王婆先,與當場拍著胸口發誓要竭盡滿意的廣府茶行代表劉知謙,短暫的會見之後;又順勢要來資料查看起近期相應的生產報表和收支賬目。

現在太平軍除了糧食及其相關作物之外,各方面的產能依舊在不斷的疊加當中,然而很大一部分都被體制內部的各種需求,以及擴大規模的再生產,給分流、吸收和消化掉了;

所以無論是治下經過休養生息,正在逐步恢復起來的市場潛力挖掘;還是相應對外貿易渠道和收益,卻是還不遠足以達到了一個飽和的臨界點。

只是在這其中比較刺眼的,乃是一個始終堪稱無底洞的虧空項目。也就是太平軍相關的軍工生產和研發方面,長期以來可以說是凈支出,而相對於軍民兩便的後勤生產體系而言,嚴重缺乏變現和直接回饋的穩定來源。

所以前些日子才要在地方尚未完全平定,人力物力都相對緊張的情況下,依舊分撥兵馬打通武關——金商道,來抓住黃巢北上中原的機會,努力拓展關內和關東義軍的市場。

這也是眼下唯一一個可以大宗售賣軍工產品,並獲得相對豐厚回報和長遠影響力的勢力、陣營了。當然,根據報表上羅列賣的圖表對照,時下賣得最好可不是那些耐用的刀槍劍戟,而是弓弩及其配套的箭矢。

沒錯,就是弓弩箭矢,尤其是使用相對簡便上手的各色弩具;無論是單兵使用的擘張弩、角弓弩、木單弩、竹竿弩,還是需要兩人乃至數人合力操作的大木單弩,大竹竿弩,伏遠弩,乃至大型的絞車弩等等。

道理也很簡單,這是某種意義上細水長流的耗材項目。從後世出土的漢朝東海武庫賬目上看,一個郡的弓才三萬張,弩就有四十五萬張。這可不是偶然,而代表了某種相對高損耗下不得不維持的備件基礎。

為什麼古代的弩比弓的損耗率高,一方面是因為弩相對複雜的構件,大大提高了批量製造和維護的成本的同時,也降低了對於各種環境的適應和容錯能力;

另一方面,則是發到士兵手中之後,並沒有形成穩定而行之有效的長期管理、維護和保養體系。往往一場戰鬥當中就會過度使用損壞或是被遺棄上相當客觀的比例。

當時如今的太平軍也不一樣了,雖然還是傳統冷兵器發展到極致的模式,但是在相應材料和標準上,都已經極力向著後世初級工業化的水準上靠攏。

因此與這些簡化外銷的「猴版不同」,太平軍如今配備的弓弩都是大型水力工廠中,流水線生產出來的規劃化觸及工業製品;採用了大比例的鑄鐵構件甚至是鍛鋼的細小零件,來確保相應的整體強度和殺傷力。

因此一度有將士反應,直接拿這射空的弩弓來擋格住刀劍砍劈,或是丟在泥地里被反覆踩踏后,撿回來調整下依舊可用的例子;而相應的生產和維護成本,甚至比傳統的宣潤、淮揚、嶺南等弩弓產地還要低廉得多。

這就是工業產量上規模化后所帶來鋼鐵之力現實和長遠加成;也許在不久的將來還會多少火藥所代表的,足以粉碎城堡和騎士的化學能力量。

要知道,如今光是廣府附近的南海縣一地的鐵製品月產量,就達到了一千一百四十萬斤;其中又有各色鋼料、鋼錠的產出兩百七十八萬斤;光是這部分所打造成的各色軍械成品,就足以武裝一個滿編標準軍序還綽綽有餘。

此外,在其他地方的桂州、連州、邵州、郴州、潭州、衡州、鄂州、洪州等地徵收和接管的制鐵所,大概也有百萬斤到數百萬斤的月產量不等;

只是在成色和工藝上就略輸南海縣一籌,而只有很少部分能夠作為合格的軍工材料了,而主要面向要求不那麼高,講求生產成本低廉的民用市場和內部供銷體系。

畢竟雖然太平軍在各地推廣改造和興建各種水力工場、作坊,但是還是不免殘留了大量的手工業因素。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畢竟不是什麼地方都似乎建造水力傳動機構的。

而且就算是水力工場同樣也會受到四季潮汐漲落的因素影響,而不得不在枯水期招募大量的人手,或是藉助畜力來把持足夠的開工規模。

至少在初級工業孵化器的關鍵節點之一,使用煤炭等植物化石燃料的蒸汽機科技,被完全攀升出來之前,就只能這樣因陋就簡的半機械半手工化了。

因此,這些產量加在一起在這個時代看起來似乎很多;但是換算成後世的噸位就顯得有些可憐了,甚至就連政府整頓關閉的六七十年代「五小工業」的產能之一都遠不如。

但不管怎麼說,這些工場和礦山,在傳統的農業經濟體系之外,吸收和容納了大量社會閑余勞動力,一方面減低了社會治安地維持成本;

另一方面也是在培養和維持了一大批,通過集體生活和生產協作的磨合,具有一定軍事動員基礎和組織度的潛在兵員。而從其中逐步選拔出來的技術工人,更是產業升級換代必不可少量變到質變的基數條件。

不過,好在原始蒸汽機的基本三大要素:高熱值的燃料來源(交州露天煤田),足夠強度的管道和軸承材料(南海鍛鋼),以及耐熱耐腐蝕的密封手段(杜仲膠和棕櫚、劍麻纖維);目前都已經在實驗室條件下初見端倪了。

因此距離實驗成型到投入運用的樣品,也只是剩下不斷試錯和測算出最大權衡的亢余量,最終得出最佳配比和設計方案的漫長過程了。

因此,眼下的時間不是去參合北邊那些亂事,而是先把或其科技樹點齊全了,做好軍事裝備和戰術升級換代的準備才是。

當然了,能夠從孟楷那裏取得聯繫,完全就是一個意外之喜。之前的義軍中雖然不乏暗自與太平軍互通曲款之人,但是多數是利益往來的關係。而且大多數在進入中原而黃巢大軍日漸得勢之後,就逐漸疏遠和斷開了聯繫了。

畢竟,以利益維持的關係終究會隨着環境的時過境遷而改變,但是以某種潛在共同理念和目標所維繫的關係,卻是可以在因勢利導中,比較長久的經營和扶持下去的。

——我是分割線——

而此時遠在關內長安城中,被稱為大齊「執金吾」的孟楷,也似有所覺是得忍不住狠狠打了個噴嚏;然後看着有些陰鬱的天色不由發愣起來。

因為相比天氣尚且暖和的荊襄一帶,如今的關內之地卻是已然進入到了深秋颯颯的涼意當中。而身在前沿的大多數義軍所部,居然還沒有籌備齊全冬衣,帳毯之屬,而只能各自轉而想方設法向著南方採買。

而關內的戰事也是屢有不順,雖然前方不斷發回的戰敗總是宣稱,只要再加把勁下一刻就能打敗官軍了;但是實際上無論是奉天還是大散關,朝廷的殘軍都巍然不動的繼續堅守着。

然而就算是身在相對舒適的長安城中,孟揩充滿煩慮的心情也沒有多少改善。別看他擔當的令人羨慕和畏懼的京兆尹兼諸門巡防大使,但是卻更加懷念其那些在陣前爭戰的日子。

畢竟,在經過了最初的新鮮感與熱度之後,大多數人剩下的也只有日復一日的麻木和懈怠了;因為作為巡城使所屬的衙下,每天都要處理海量的瑣碎事務。

其中大多數都是偷雞摸狗、爭釁鬥毆之類的雞毛蒜皮事。最嚴重的也不過是兩位義軍將領在平康里爭風吃醋,而各自叫來部眾在白日裏上演了一場延及數條街的全武行。

此外就是針對義軍層出不窮的造謠和傳謠了,在街頭巷尾總是屢禁不絕;雖然有言再三提點過這是朝廷餘孽的陰謀,而不可以濫捕濫殺;但是在尚太尉那兒卻是正在逐漸失去耐心而開始施壓了。

孟楷才知道當初在廣府時,是如何的省時省心的取巧了。因為大多數的瑣碎事情和庶務,都有那個「虛和尚」,及其他挑選的人手承當起來,身為留守使只要接受最終的結果,決定相應的賞罰就可以了。

但是在這裏,一切幾乎都要從頭再來。光靠義軍安排和分派下去的人手,上陣殺敵還有幾分把握,可是埋頭下去做事就有些捉狹,甚至根本不知道該怎麼做,或是又從何做起;

而靠那些衙門中原本留用下來的官屬、老吏,卻是隔了心眼的不怎麼好使;或者乾脆就是畏威不懷德的有十分氣力,卻驅使不出三四分的本事來。更加令這個局面雪上加霜的,則是不斷湧入的關內難民。

偌大的關中之地,經過了連年的災荒和如今的兵火,眼看又是個顆粒無收的慘淡局面。雖然長安城中依舊號稱儲集甚多,但是各方面的支給和用度更多;同時還有許多遭災的饑民慕名湧入長安想找口吃的。

因此為了爭奪來自長安的輸給配額,在一些駐防地方的外圍義軍當中已然出現一些杯葛和齷蹉之事。乃至開始有人在朝會上提議,從關東留守的各位鎮守官將處打起主意來了。

就在上個月還發生了黃王新任的東南面行營都虞候朱三,因為籌辦的器械被半路劫奪的緣故,悍然攻破河洛與南陽盆地間交通衝要——魯陽關,擊潰同屬大齊的嚴選所部數千人的事件。

而面對這種逐漸嚴峻起來的局面,同樣受到南邊那位的影響而公然與之交通往來的,顯然還有大齊朝廷的那位都轉運使劉塘。然而他的行事也更加的名正言順和公開倘然的多。

因此,在相繼送走了那些終日遊盪街頭而無所事事,只會賣弄輿情、鼓噪文章的文人、士子之後;他已然開始未雨綢繆式的收攬城中貧戶、難民中的青壯,以抄沒自官府和宮中的各處作坊、匠局,安置勞作以為生計所需。

並打算在下一步恢復起義軍自嶺內以來男女分營的制度來;然而這個策劃卻在大齊朝堂上遭到了,崔繆為首的新舊投附臣屬的竭力反對和抵制;

雖然這事有太師兼侍中趙璋的支持,但是對方也說服了尚太尉站在他們那邊。因此黃王在拿捏不下之時,便就以避免朝廷之中的矛盾激化為由,變相否定了這個策劃。

這不由的讓孟揩更加憂慮起來了,因為在義軍進入了這座長安城並建朝大齊之後,從黃王到最底下的大傢伙,都不約而同的發生了許多讓人不知道好壞趨向的變化。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唐殘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唐殘
上一章下一章

第515章 荊蜀相接氣原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