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風靡全球的哈利·波特狂潮

1、風靡全球的哈利·波特狂潮

2001年的11月初,J.K.羅琳脫穎而出,在3位年輕的英國演員身後擺姿勢照相,閃光燈頻頻閃爍。作家帶着她那標誌性的抿嘴笑容,保護性地將手搭在她面前的3個小演員肩上。她以前也經歷過這些,但是沒有像現在這樣。以前,她確實見過她的書引起的轟動,一年前她在加拿大多倫多的觀天台體育館為12000名觀眾朗讀自己的書,對一個作家來說,這可能是有史以來最大的觀眾群了。24小時后,她又在溫哥華的「國際作家和讀者節」上為10000名觀眾朗讀。她在美國諸如《今日秀》和《拉瑞·金現場秀》裏亮相。這些訪談節目每天向幾百萬的觀眾播放。在英國,4天裏她乘坐一輛已有57年歷史的火車,從倫敦的國王十字車站出發去見幾千名大聲喊叫着想得到渴望已久的簽名的書迷。她很驚訝地看着他們,試圖和他們打招呼。因為她的經紀人只讓她呆在車上,只能在車廂里向他們招手,隨後匆匆趕往下一站。1999年,在波士頓僅僅停留了一天。書迷排著隊,在大街上圍成一圈,她在1400本自己的書上簽名。就像她書中的主角哈利·波特一覺醒來發現自己在一個奇異的世界裏已經赫赫有名一樣,J.K.羅琳在她的第一本書出版后不久一定也有這種震驚的感覺。

她對哈利的理解也一定與日俱增。她承認書中愛讀書的赫敏有自己年輕時的影子,她現在的生活則更像哈利的生活,一個頑強勇敢的英雄試圖用自己剛發現的新力量去做好事。她在名聲、影響和財富方面越強大,她的私隱和個人經歷越沒有保障,希望奪走她的榮耀,得到她成功果實的人也越多。像哈利一樣,正是她在低谷的時候,那些因給她留下傷痕而不願再提起的時光,為她的生活增添了傳奇色彩。

到2002年中旬,《哈利·波特》的書已經賣了1.5億本,被譯成50多種文字,只有《聖經》才被翻譯成這麼多種文字。在美國的發佈會上,華納兄弟電影公司改編的《哈利·波特和魔法石》首映打破紀錄,票房為3130萬美元,在這個周末又打破紀錄達9030萬美元。電影還掀起了另外一個狂潮就是系列書中的第一本的熱賣,位居另外3本暢銷書的前列。第一部電影的錄像帶和光碟的銷售也是罕見的,這種情況和根據這個故事改編的早就很受歡迎的電腦遊戲一樣。銷售策劃———包括樂高的哈利·波特玩具,哈利·波特的小人像玩具,成套的玩具、文具和衣服,拉動了原先衰退的假日消費。在國際互聯網上搜索,可以搜出哈利·波特的網站和羅琳這個名字的條目有180萬條之多。

圖書不僅在商業上取得了成功,也還有很多的文學評論書、配套讀物、教學指南、傳記和相關的研究方面的圖書已經出版和正在出版。文學和通俗文化的學者正紛紛議論這些書,他們被亢奮的「波特症」或「哈利·波特現象」的氛圍所包圍着。教授們給大學高年級的學生開設「哈利·波特講座」。到目前為止,在很多圈子裏,對書的讚譽比批評要多得多,但在文學界和教育界,對該書的負面評論越來越多,特別是強烈反對電影造成的商業化。到2002年,7本書中的一多半出版了。現在和以前一樣,魔力遭到懷疑,想像的力量和魔力一樣神秘。

魔鏡一次次地反映了哈利·波特由貧到富的故事。哈利自己從一個貧兒成為一個富人,他的製造者喬安娜·羅琳,還有在頭兩部影片中扮演哈利的來自利物浦的年輕演員丹尼爾·雷德克里弗,他們都經歷了從被發現,到享譽世界的過程。第一部影片首映時,雷德克里弗剛剛12歲,難怪羅琳在攝影師面前做保護狀。她和丹尼爾是同一天生日,都是7月31日,個性也很相似,忠實的讀者和影迷並不了解這一點,自然會將她們倆作比較。喬安娜·羅琳和丹尼爾的眼睛長得很像,從體貌特徵上講,他可以是她的兒子。扮演哈利媽媽莉莉·波特的女演員,在厄里斯魔鏡里一頭紅色的長發,有羅琳以前的影子。在很多方面,羅琳、哈利和丹尼爾的故事都是有關聯的。漸漸地,我們可以看到他們的故事是怎樣互不相干卻又相互聯繫的。但是本書是羅琳的故事,正是在她的故事裏開始了哈利和丹尼爾的故事。

本書的故事從2001年末華納兄弟電影公司的哈利·波特第一部影片發行之後和2002年5月錄像帶和DVD發行不久開始講述,追溯了羅琳的童年和家庭生活,過渡到她的求學時代,她早期的職業生涯,然後描述了在羅琳的想像中如何產生了哈利·波特,完成作品的背景和圖書發行的過程,最後是到目前為止,由這4本書引起的爭論。

一個失業的中年英國教師在20世紀末走下坡路的時候,是如何成為大不列顛最富有的女人之一?是什麼讓《哈利·波特》如此暢銷?J.K.羅琳在盛名之下是如何支撐的;在圖書和電影巡迴宣傳的行程中,她是如何表現的?在聲名遠揚和擁有巨大財富后,她又在做些什麼?

在這本書里,我們試圖去發現和定義這些問題的答案。盡量客觀地反映現在人們所了解的事實真相。信息有偏差的地方都有標註,以便讓讀者可以對有問題的地方做出自己的判斷或從不斷更新的信息中得出新的結論。

儘管力爭客觀地反映事實,但作者承認傳記避免不了一些偏見。信息必須得到證實和多方查證,要評估信息的來源。作者在講述生平故事時自行決定採用哪些有效的資料。保留和刪減信息的標準反映了一個作者的傾向。作者承認以下的一些傾向來源於自身的背景:其視角明顯是美國式的,有點女權味道,反映了同行作家和文學領域學者的敏感和興趣。在評判本書的一些觀點時需要考慮到這些偏見。

哈利·波特的故事還沒結束,這時候來確定羅琳的地位或她的《哈利·波特》在整個文學界的地位恐怕還不公平或為時尚早。雖然羅琳說自己寫《哈利·波特》只是自娛自樂,但是多數讀者認為這是一部非常成功的兒童作品。然而,應該注意的是,《哈利·波特》系列書和一些奇幻小說之間確實存在着一些相似點。與燦若星辰的同類書相比,哈利·波特有很多地方與同類書相似。許多兒童系列書中會出現與別的同類作品中性格類似的人物。例如,勞拉·英格斯·懷德的《小木屋》系列小說,是一部描寫勞拉·英格斯在美國中西部平原家庭生活的自傳性作品。哈利系列書里也有一群這樣性格的人。只是隨着時間的變化和年齡的增長,人物有所不同而已。深受孩子們熱愛的兒童偵探小說,如《哈代男孩與南希德魯》裏也有同樣的人物,這些故事中的人物或是朋友,或是親戚,都在小說里解決迷題。萊曼·弗蘭克·鮑姆的《奧茲國》系列書,比阿特麗克斯·波特的《兔子彼得》也是這樣。這類書和羅琳的書的區別是它們由獨立的故事所構成,而沒有延續一些情節緊湊、結構嚴密的故事。還有很多叢書像斯特拉特邁耶的書,成了商業特許品,原作者去世之後,被其他作者利用,這樣原創故事的真實性就沒了。羅琳曾說自己會很小心地寫所有這7本書,第7本就是系列書的最後一本。她甚至已經為該書寫了序言,解釋《哈利·波特》的人物在離開霍格沃茨魔法學校之後都發生了什麼。

另一類對《哈利·波特》有很大影響的兒童文學類型是幻想小說。小說創造一個虛幻瑰麗的世界,這在孩子們的書里特別常見。通常動物或類似動物的生物具有人的特點,無生命的東西自己也能活起來。比如一些優秀的兒童幻想小說,包括肯尼斯·格雷厄姆的《柳林風聲》,C.S.路易斯的《納尼亞魔法王國》,菲利普·普爾曼的系列書《金羅盤》,E.B.懷特的《夏洛特的網》、《精靈鼠小弟》和《天鵝的喇叭》,路易斯·卡洛爾的《愛麗絲夢遊仙境》,比阿特麗克斯·波特的《兔子彼得》,J.R.R.托爾金的《哈比人》和《指環王》三部曲等,都以美麗神奇的情節內容征服了小讀者。

幻想小說可以讓作者創造一個完整的世界,在裏面放進自己想要的任何一種動植物和人物。虛構的世界好像沒有邊界,但是作者知道要構成一個完整可信的故事是需要有邊界的,虛幻世界裏的一切都井然有序。幻想小說的讀者享受着自由地飛翔於虛幻世界中的喜悅與激情。讀幻想小說的樂趣還在於和作者一起推動故事的發展,和故事的主人公一起在這個奇妙非凡的世界裏去探索、學習,共同體味悲歡,感受成長的快樂,然後能了解這個世界和我們所生活的現實世界的異同。

《哈利·波特》和許多其它兒童文學作品的另一個相同之處就是它們都是發生在學校的故事。許多這樣的故事大都發生在學校里,情節通常會圍繞着學校的背景展開,強調友誼、與老師或作業的衝突。經常是敏感的主人公要面對校園暴力事件。學校的運動會經常是故事高潮的背景,故事通常會有一個圓滿的結局。在英國,很多這類小說的開頭和結尾的場景都是在去寄宿學校的火車上。英國第一部知名的校園小說是1857年出版的托馬斯·休斯的《湯姆·布朗的學生時代》。小說開頭就是現在大家熟悉的校園小說的主題。和《哈利·波特》相似的是,兩本書中都有一個小男孩在寄宿學校,有一個好心的校長和一些有問題的老師,有校園暴力,還有學校錦標賽聯賽和主人公的自我發現的內容。校園小說在20世紀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再沒有大量地出現。

在兒童小說範圍內,《哈利·波特》借鑒的第3種類型是青春文學———這是講述兄弟姐妹、年輕人的文學。這一點在後來的幾本《哈利·波特》裏很明顯,如果把幾部《哈利·波特》放在一起看的話,我們將更了解書中有關成長的主題。這類書描述的是主人公從童年到青年的成長過程,從幼稚到成熟,從無知到博學。講述青春困惑的文學作品流行了很長時間,包括像J.D.賽林格的《麥田守望者》,西爾維亞·普拉斯的《鐘形壇》,還有近期的凱倫·海瑟的《風兒不要來》這些名著。通常,這樣的作品都是讓主人公進入到複雜的成人環境,發生衝突,以及主人公如何應付衝突,最後長大成人。這類作品的讀者必須對他們所讀到的複雜的成人故事比較敏感。近年來,故事已經發展到不僅是一個心愛的人死去或者在善惡之間掙扎,還包括其它更為複雜的問題。包括年輕人的問題、戰爭、疾病、飲食紊亂和其它諸如:流產、性活動、性取向、愛滋病等疾病的傳播、安樂死、貧窮和社會不公正等複雜的社會問題。《哈利·波特》前4本書的讀者非常想了解在以後的書里哈利在霍格沃茨會遇到什麼樣的問題,甚至羅琳自己都承認她的書更適合成人讀者。許多讀者在第4本書的開頭都感覺到事情會越來越複雜。

成年人也很喜歡《哈利·波特》,他們和各類成人小說的關係使他們很容易看到這些小說的影響。在幻想小說里,羅琳的書可以和J.R.R.托爾金的《指環王》三部曲相比較。羅琳承認讀了這套書,她指出托爾金製造了一個非常標新立異的世界———中土,不僅人、社會和動植物和現實世界的完全不同,這點和羅琳的做法一樣,中土還有自己的語言和神話,托爾金對這些都做了細緻的描寫。托爾金創造了12種新語言和字母表,那些狂熱的讀者學習這些語言,並能用這些語言讀寫。2001年末,根據托爾金三部曲的第一部改編的電影上映,演員們向語言專家請教這些新語言該如何正確地發音。

比較適合羅琳的書的另一類校園小說是那些關於孤兒和監護人的小說,這是羅琳從她的前輩查爾斯·狄更斯那兒繼承的。有趣的是狄更斯的名著,像《大衛·科波菲爾》、《遠大前程》都是先在期刊上連載,這在那個時代是很受歡迎的。狄更斯無疑是英國19世紀的名人,人們要求他出作品,公眾更是強烈地尋問他以後的故事主人公會做什麼。學者們承認狄更斯後來的作品很可能受到了讀者對他作品的意見的影響。羅琳曾發誓不讓同樣的事情發生在自己身上,因為她曾說過自己已經計劃好了7本書該怎樣寫。(她不太可能為了讀者而改變寫作計劃。)

在成人文學和兒童文學的王國里還有一個類型就是需要合乎邏輯的推理去解決難題的偵探小說。通常,讀者可以用一些線索來解決這些難題,但要一直等待情節的發展和主人公一起解決。這些書里還有如象棋這樣實際的遊戲和其它臆造的一些遊戲。這類書有路易斯·卡洛爾的《愛麗絲夢遊仙境》和亞瑟·柯南道爾的《福爾摩斯》。艾蘭·拉斯金的《威斯汀遊戲》則代表了此類遊戲的另一種版本。

現階段說《哈利·波特》是一部偉大的作品並有長久的生命力不是沒有可能的。從有這麼多奇迹發生和多種文字版本的書出版,我們不難看出該書將有可能大受歡迎,對系列書的期待將會愈來愈迫切。他們認為隨着時間一年一年地過去,書一本又一本地出版,年輕的讀者將和系列書一起成長,書也使作者和她塑造的人物比電影、商品和那些熱賣品的生命力更長。一些書迷預言這一代的讀者會強烈地渴望與自己的孩子一起分享《哈利·波特》,這樣就讓《哈利·波特》在新的一代人中間生根發芽。他們指出該書在孩子們中間的口碑使第一本書大賣熱賣,全球很多遲疑的讀者也會因受到感染而把整個系列都讀完。

持懷疑態度的人把系列書看作是一種文化現象,如果現在還不是,那麼等第7本書出來之後,大家知道故事的結局了,書也就會曇花一現。他們聲稱年輕的讀者讀這些書是因為同齡人的壓力和對這些故事的好奇,而不是他們會與書里的主人公產生情感共鳴。批評家指出,《哈利·波特》是「快餐讀物」,編輯得很差(他們認為特別是第4本),似乎在遵循一個固定的模式:朋友們把小說中零散的情節拼湊起來解決一個謎,高潮也總是把懷疑、行動和冒險結合起來。他們說,書就像電視劇一樣,所有的故事都發生在同一時段內,一本書的時間是一個學年,在主人公夏季回家前,謎底才得以解開。

這些人還指出斯科拉斯蒂克出版公司在拍賣會上用天價拍下了書的版權,這幾乎是一樁美國從未有過的版權交易。他們說羅琳作為一個單親母親能靠寫作致富的神話增加了她和書的神秘色彩。隨著書被改編成電影,這種神秘所導致的狂熱愈演愈烈。批評家認為「哈利·波特」熱潮雖然暫時填充了本世紀初由通俗文化所帶來的空虛、浮燥,但隨着與《哈利·波特》同類型的作品出版,甚至被搬上電影銀幕,《哈利·波特》就會很快失去市場。2002年書的出版出現了斷檔,持懷疑態度的人說讀者對系列書的熱情在減退。他們說書經不起時間的考驗或深刻的分析,但是,「哈利·波特現象」作為世紀之交的文化運動要比書本身得到更長時間的研究。

關於J.K.羅琳的《哈利·波特》能否有長久的生命力,有兩種截然相反的觀點,在判斷這兩種觀點是否正確時,有兩件事是一定的。一件是即使現在和哈利一起風光無限的作者也不知道哪種結局會實現。同時,她的生活似乎要沿着哈利的生活軌跡延續下去。在第4本和第5本書里,哈利對自己的身世越來越感興趣,羅琳則獨自享受着屬於自己的浪漫。2001年的聖誕節,她和一年前在蘇格蘭相識的醫生結婚了。第二件事是哪一個預測會成真———《哈利·波特》會是曇花一現還是會成為永恆的名著,只有時間和未來能回答這個問題。同時,在羅琳30多歲時,她的生活正如日中天,在我們能把握她的現在之前,還是先回顧一下她的過去和如何取得今天的成就,這更為重要。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J.K.羅琳傳:哈利·波特的「母親」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傳記紀實 J.K.羅琳傳:哈利·波特的「母親」
上一章下一章

1、風靡全球的哈利·波特狂潮

%